污染

中国记者自费拍摄雾霾纪录片引起轰动

中国知名记者柴静以一个母亲的名义拍摄雾霾纪录片《穹顶之下》,发布短短几天内点击率便破2亿次。
  • en
  • 中文

前央视著名记者柴静,因为腹中女儿患上肿瘤,辞职后自费百万元、耗时1年拍摄雾霾纪录片《穹顶之下》,播出后轰动中国社会。

3月1日,履新48小时的环保部长陈吉宁在媒体见面会上说,柴静从公众健康这一特殊的角度,来唤起公众对环境的关注,值得敬佩。

103分钟的《穹顶之下》2月28日发布后,当天网络点播量达到7464万次。48小时后,视频播放超2亿,创下严肃题材长视频的播出记录。而《纸牌屋》第二季开播一周的点击量约2000万。

2013年,柴静腹中的女儿查出患有肿瘤。好在是良性,出生后女儿成功接受手术。为照顾、陪伴孩子,柴静于2014年辞职。

柴静曾是中央电视台最优秀的调查记者之一。2013年出版讲述央视10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看见》,成为中国年度最畅销书籍。这次拍摄费用来源于出书稿费。

在照顾女儿的过程中,她对雾霾的感受愈发强烈。她说:“整个生活都被它影响了”。2014年整整一年的北京,污染天数175天。这一年当中,“有一半的时间我不得不把她像囚徒一样关在家里面。”

“早上起来,我有时会看到女儿站在玻璃窗前用小手拍着,用这个方式告诉我她想出去玩。”

她下定决心要调查雾霾,“这是我和雾霾的私人恩怨。”柴静说,“我做的所有的事情就是要回答孩子将来会问我的问题:雾霾是什么?它从哪来?我们怎么办?”

为回答这3个问题,柴静走访了中国多个污染现场,并前往伦敦、洛杉矶这些曾经污染严重的城市,试图找到一些空气污染治理的教训与经验。

《穹顶之下》向观众讲述了雾霾构成、危害、产生原因、治理困境,以及个人行动等内容。她说,雾霾问题很大程度上是能源问题,中国的空气污染60%以上来自煤和油的燃烧,煤炭消费量在2013年就超过了全世界其他国家用煤量的总和,同时她也揭示了污染背后所存在的管理弊病和体制顽疾。

柴静在接受人民网专访时称,以往她所做的污染报道,都是就事论事,停留在监督某些排污企业和地方政府GDP冲动上,自己也停留在一种“要发展还是要环保?”的简单思维方式上。

但通过这一年的调查,她感觉到“环保与经济发展并无冲突”。大气污染并不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恰恰需要更充分的市场化改革才能解决这一问题。环保不是负担,而是创新的来源,可以促进竞争,产生就业,拉动经济。国际治理污染的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第一,政府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让市场成为配置资源的主要力量。第二,政府不可或缺,必须通过制订政策,严格执法,来保证市场竞争的公正公平,优胜劣汰。这两点都与中国当前改革的方向一致。

柴静说,当前《大气防治法》正在修订,她将采访的资料和稿件都发给了全国人大法工委,希望能为法律修订带来一点参照。此外,她也将稿件发给了正在制订国家油气体制改革方案的小组成员,并得到反馈。

新浪专栏作家“娱乐资本论”从媒体营销角度,大赞柴静在3月即将开始的全国两会前期引爆舆论话题。凤凰卫视著名评论员曹景行在其微博中写道:“谢谢柴靜,两会上应该让每个委员、代表、列席官员看一遍。”

柴静的这部片子在赢得赞誉的同时也遭受批评,指责她把自己女儿患上肿瘤归咎于雾霾是不科学的,利用女儿的病情进行煽情更是丧失调查的客观性。

昔日同事、中国著名电视主持人崔永元告诉媒体,柴静将面临越来越多的质疑声和辱骂声。2014年3月1日,崔永元发布了自费制作的“转基因”调查纪录片《转基因报告》,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提出质疑。

崔永元说,柴静的这部片子就像自己拍摄的转基因片子一样,有意无意地会触碰到利益集团的利益,“你让这些人没有脸面,耽误人家赚钱升官,那你就会成为被攻击的对象。”

柴静推出的雾霾话题引起的轰动效应,令人始料未及。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李江涛在其博客中评论说,按照流行理论,一个东西的流行需要3个条件:关键事件、关键人物、环境法则。柴静雾霾事件具备这3个条件。关键事件:雾霾在中国是一个能够调动公众热情的话题,从总书记到平头百姓,人人关心,人人都可以说两句。关键人物:柴静是个新闻人物,有一大批粉丝,也有一大批反对者,突然有一天,她不明不白跑到美国生孩子,不明不白辞职,这本身就是能够激起无限指责和无限想象的话题。环境法则:在两会即将召开之际,在环保部领导新老交替之际,在反腐的时候很多人心惊胆战之际……柴静策划的一场围绕着雾霾的题材,一个新的关于雾霾的话题就这样蓬勃而出。

环保部长陈吉宁说,看完这部纪录片,让他想起美国作家雷切尔-卡森,《寂静的春天》唤起了全球对环境的关注,柴静的这部纪录片对唤起公众对环境的重视、对环境问题引发的健康问题的关注,有特殊意义。

陈吉宁当日表示,环保部与媒体站在同一阵营。《穹顶之下》恰恰反映了新媒体时代政府、社会与媒体的互动,为唤起公众环保意识、推动环保部发展作出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