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

三中全会为环保护航?

中外对话主编伊莎贝尔·希尔顿认为,中国领导层可能终于明白了,要将环境保护真正纳入其经济发展政策中。
中文

在本周二闭幕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中国的领导人们究竟是如何看待环境问题的?对那些关心这一问题的人们来说,会议公报中涉及环境的内容显得有点少。

在官方媒体新华社列出的三中全会要点中,环境保护排名靠后:新华网的专题栏目用显著位置报道了中国领导层承诺让市场发挥更大作用的新闻。但是对环境问题彻底不闻不问显然也是不可能的,毕竟过去的一年空气污染日益恶化,政府对毁林、海洋污染、荒漠化、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等问题的无能为力让公众的不满与日俱增。

虽然措辞模糊,但公告毕竟还是重申了政府要建立所谓“生态文明”的承诺,虽然这句高层的口号目前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公告缺乏具体的政策细节——这个类型的公开声明大多如此——不过习近平提到了要建立一个生态文明的“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这表明中国政府将在经济规划中考虑环境保护。

他还承诺将改进自然资源的管理,设置生态保护红线,并为环境污染受害者提供更有力的生态补偿。

三中全会还同意要建立更强大的法律系统,提高政府透明度,并且加强中国人民监督政府官员的能力。这些筹划中的措施确实会对环境保护大有帮助:比如至今仍然未能通过人大审议的1989年环境保护法修正案被控有限制NGO提起环境诉讼权利的嫌疑,而普通中国人提起的环境诉讼一般很难立案,想要胜诉更是天方夜谭。

在中国碳排放交易计划试点项目开始运行的背景下,习近平主席“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承诺也将造福环境。此外,在中国政府致力解决的其他关键问题中(比如社会不安定和贫困),究其原因,多多少少都会跟环境有关;中国政府也承认,如果不能扭转中国环境恶化的势头,中国经济发展的列车也将脱轨。

为此,中国必须将“三中全会”空泛的承诺变成有血有肉的行动,加强环境保护立法,将环境安全纳入中国的长期战略。值得重点关注的领域包括整顿环境影响评估体系,赋予环境保护部更多管理省级和地方环保局的权力,增强公民社会的活动能力,促进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并建立一个切实有效、依法执行的污染处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