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

书名:《教你如何做环保——中国民间环保传奇》

冯永峰的新书中介绍早期中国环保界的30位领军人物以及他们的斗争故事。然而20年过后,霍伟亚认为,中国民间环保运动若要持续地发展下去,“平凡”人物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
  • en
  • 中文

书名:《教你如何做环保——中国民间环保传奇》
作者:冯永锋
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年

中国民间环保运动,从20世纪90年代算起,已有20年历史。和很多新生事物一样,它的萌芽、成长,是对既有规则的突破,充满了不平常,甚至不正常。

但不平常、不正常的故事,还都藏在参与者的心里,没有口述史,没有传记,没有学术著作。

不过,细心的读者可以在《教你如何做环保——中国民间环保传奇》中略睹中国民间环保运动初期的图景。

作者冯永锋是中国光明日报记者,还是环保组织“达尔问自然求职社”的负责人。双重角色让他不仅与中国环保人士保持密切关系,还能用文字记录他们。正如前言所说,“他们都是我的朋友”,“他们是一个个巨大的生命传奇,让我赞叹不已。”而传达赞叹的方式就是“描一描他们的生活实况”。而一描就是一本书,28篇文章,30位中国环保人士的故事,个个传奇。

韦东英是中国沿海一位普通农妇,1997年起,村子里的土地陆续被征收,建起工业园区,慢慢的,一些人得了怪病,甚至绝症,老公想举报却不识字,有初中文化的韦由此被“逼”上环保之路,开始关心身边的水与空气。

运建立做过生物老师、湖北省政协委员,调研时看到脏水流入长江支流的汉江,觉得如此下去对不起子孙,2002年58岁的她成立环保组织。

廖晓义曾是一位学者,在很多人争着出国时,她放弃美国绿卡专心在中国做环保工作。

汪扎是农民、汪永晨是记者、马军在企业做咨询服务、陈哲是词曲作家、刘振祥是出租车司机、陈继群是画家、张娇曾是商人……

30位环保人士背景各异,均已靠某种职业立足社会,但最后都因某种机缘,投身到中国民间环保运动中。

有人因家园受到污染,不得不起身维护自己最基本的生存权利;有的是精英式人物,较早嗅到环境危机的气味,身上的社会责任感促使他们四处呐喊;还有一些人,有着朴素但浓厚的自然情结,无法忍受以经济为中心的社会发展思路对生态环境的摧残。

维权、社会责任感、朴素的自然情结,基本是这三种力量发起了中国的民间环保运动。

书中的大多数运动发起者,现在仍是运动的中流砥柱。马军成立的环保组织“公众环境交流中心”联合30多家环保组织,刚刚与苹果公司就供应链问题进行了一场博弈,廖晓义忙于其环保理念的推广与实践,汪永晨还在为水问题四处奔走,陈继群仍在努力用法律保护大草原……

这些人物是不平常的,他们主动承担经济、社会压力,选择不被中国主流社会认可的生活方式,放弃了升官、挣钱、成名的各种机会。

这些人是不正常的,不顾生活、家庭和健康,经常倒贴大量自己的资金,为保护环境而疯狂。

然而正是这些不平常、不正常,却使中国民间环保运动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困境。

本书目的是“教你如何做环保”,但即使有人愿意免费教,新入民间环保运动的青年人,可能也无法接受这些先锋人物“传奇”式环保。

上文提到的张娇,年轻时正值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经商赚取了她的第一桶金,后来在北京郊区承包了一片山地做生态恢复,花光自己的积蓄1800万人民币,还欠了很多债。

这种近乎痴狂的环保方式,是一种激进,而这种方式在中国民间环保运动初始阶段不在少数,称颂其为“传奇”,将让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无房无车无社会保障的青年人无法参与民间环保。

如今参与民间环保工作的青年人,很多是大学毕业生,没有经济能力、社会资源,而且参与民间环境保护工作已经承担太多压力,社会不认可、家庭不认可,客观条件让其无法去疯狂和传奇。不像那些传奇式人物,介入环保话题之前,最坏的也有了一定经济基础,最好的就是社会精英了,既有经济能力又有社会资源。

传奇式人物和当下的青年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已经完全不同了,中国民间环保运动若要持续地发展下去,不能只给参与者一份“传奇”却不靠谱的人生经历,而要给他们一种平常却新颖、有价值的生活方式。

中国民间环保运动的传奇式阶段,最好就此走下坡路,传奇人物、环保英雄就此不要再出现,让民间环保运动回归平常。

霍伟亚,《青年环境评论》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