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

书评:中国环保的战略决策之路

想了解中国人的生态现状和解决之道吗? 姜春云主编的《偿还生态欠债》一书有着极高的参考价值,吕洞庭和李思齐在书评中指出。
  • en
  • 中文
《偿还生态欠债——人与自然和谐探索》
姜春云 (
主编)
新华
出版社 2007年12月出版

还在美国副总统戈尔凭借他的《难以忽视的真相》引发世人广泛关注之前,中国原国务院副总理姜春云主编的《中国生态演变及治理方略》就已经悄悄问世了(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年)。今年年初,该书的续篇《偿还生态欠债——人与自然和谐探索》(新华出版社 2007年12月)又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发行。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被西方诟病在环境保护和减少碳排放方面作为不力。这两本书的问世,至少向世人表明了一件事:那就是中国的领导层正在,并且在更早的时候已经开始注意到了环境状况的严峻性和环境保护的迫切性。

这套书的推出并没有进行太多的宣传,引起笔者的注意也是出于偶然。两本书均由原国务院副总理姜春云同志主编,实际内容是由来自于中国农业部、林业局、环保总局(现环境保护部)、全国人大环境资源委员会的一批专家、官员、学者共同完成的。

从书中的文字不难看出,姜春云同志及他所领导的学术小组,对于中国生态危机的关注是诚心诚意的。两本书都异常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在不同阶段的环境现状和应对策略,章节的设置上也很全面,基本上涵盖了环境保护领域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全书分为生态情势篇、发展理念篇、增长模式篇、适度消费篇、休养生息篇、环保投入篇、环境政策篇、人口战略篇、政绩考评篇、道德文化篇、环境法制篇、前景展望篇。每一章观点又都采用了中国共产党人所欣赏和秉持的“一分为二”的态度,比如生态情势篇,就先说“成绩卓著,举世瞩目”,又说“形势严峻,令人忧虑”,在前面说了一大堆无法解决的困难之后,在前景展望篇中,大胆地提出了“中国已经具备了破解生态、环境痼疾的基本要素”。纵观全书,其主旨集中在一点,就是既要让读者看到问题,也看到希望,既剖析了病情,又开出了攻解之方。

这两本书的出版时间,恰好跨越了中国政府和民众的环保意识从觉醒到蓬勃发展的阶段。因此,通过两本书的对比,能够更清楚地看到环保之路是如何在尚不富裕的中国克服种种困难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同时,由于作者的特殊身份,本书所站的高度也远非一般作者可比,对于很多问题的探讨,在政策层面达到了相当的深度,在很大程度上生动地展现了中国环保政策变迁的过程。

除此而外,本书的资料价值也非常突出。中国环境监测体系虽然不完善,技术有待升级,设备也有待购进,但其监测网络是细密的,监测规则是严格的,因此,其得到的数据也相对要准确真实得多。只是中国环境监测体系的每一天汇总到的信息、报告出来的实情,在今年《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环境信息公开办法》正式得以实施之前,公众要拿到很不容易。由国家领导人或者曾经当过国家领导人的人主编撰稿的书,除了准确反映时代的“环保形势”,满足一些人认识环境保护重要性及方法论的需求之外,资料的相对翔实,数据的相对精准,政策的分析相对透彻,对于需要了解中国环境保护现状的人来说,无疑是极有价值的方面。

但是,本书的缺陷也很明显。所有的问题都泛泛而谈,但最后让你不知道真正的问题所在,所有的破解方法都提了出来,但最后仍旧让你不知道什么是当前最需要做的和可能突破的。书里面经常引用媒体的报道和各地政府的“情况汇报”,缺乏真正的实地考察和研究,提出的方法也都是大家容易接受和认同的。其叙述的方法仍旧陷于常规和说教,因此,其影响力和感染力还有待评估。

但是这些,仍然不能掩盖本书的价值所在。中国民间的环保运动刚刚兴起,政府层面的环境保护政策,虽然已经开始初见成效,但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污染随时都有反弹的危险,在这样的情况下,多转播“环保实况”仍旧是有必要的。同时,这两本书对于想了解中国环境问题现状及解决之道的人,还是很有价值的,毕竟,这是两本用了心思的作品。一个曾经担任要职的人出面来“主讲”环保形势,总比普通的民众有更大的号召力。同时,更进一步的,我们可以大胆地猜想,作者从本书中所透出的对于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坚定决心,在某种程度上,应该是昭示了中国领导群体在这个领域曾经做过的探索和决心。那么,我们就有理由对于中国环境治理的前景保持一个相对乐观的预期。

吕洞庭,驻北京记者。

李思齐,中外对话副总编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