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一份中国指南试图引领橡胶可持续性变革

唯有供应链上下游密切合作,才能让真正的变革发生。
  • en
  • 中文
<p>海南三亚,一名工人正在从橡胶树上采集乳胶。图片来源:Andy Gao / Alamy</p>

海南三亚,一名工人正在从橡胶树上采集乳胶。图片来源:Andy Gao / Alamy

“毁林、水土流失、地权冲突、生物多样性丧失、农药污染、劳工权利……”,坐在北京朝阳门的办公室里,孙立会快速地历数着全球天然橡胶行业存在的环境和社会问题,并把它们一直追溯到19世纪末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为了攫取橡胶在刚果实施的残酷统治。

但在2014年他开始研究给中国在海外投资天然橡胶(相对于合成橡胶)种植园和加工厂的企业做一份可持续尽责管理指南时,他没有想到这种如此重要并有着这么多问题的大宗商品,全世界竟然没有一份可以参考的标准。

孙立会是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五矿集团与之没有从属关系,但是其会员)的发展部主任。五矿商会成立于1988年,是在中国代表从矿产到五金建材、石油和化工原料及其制品的6000多家企业的行业协会,在2020年行业协会“脱钩”前曾隶属于商务部。在孙立会的牵头下,这家中国官方行业协会携手合作伙伴在2017年开发出了全球第一份天然橡胶行业的社会和环境可持续指南。

2017年发布的《可持续天然橡胶指南》

在一个大宗商品全球供应链的生物多样性、气候、环境影响日益受到全球性关注的时代,这份指南是中国机构建立全球性可持续标准的早期成果之一,引起了国际产业界和NGO的关注。其推广过程,则体现了开发者对可持续标准如何才能有效推动供应链变革的深刻思考。因此是一个特别有价值的案例。

虽然这份指南尚未被全球产业界广泛采用,疫情也持续阻碍着它的推广进程,但孙立会相信,全球天然橡胶行业的可持续变革,已经被它悄悄推动了。

基于研究的国际化开发

虽然这是一份环境、社会可持续指南,但五矿商会最初开发它的目的是帮助中国走出去开展天然橡胶投资合作的企业识别、防范和管控风险,维护企业的商业利益。

三重因素曾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发展橡胶业。中国是世界第一大天然橡胶消费国,占全球消费量的约37%。但是由于适宜种植区有限,自己只能生产消费量的一小部分。因此在2002年后,为了确保原料供应,广垦、海垦等国企陆续前往海外投资天然橡胶种植和加工。差不多同时,中国政府启动了东南亚邻国的罂粟替代种植项目,鼓励国内企业向老挝、缅甸等投资橡胶种植产业,天然橡胶是主要的禁毒替代产业之一。此外,中国一半以上的天然橡胶原料被用来生产轮胎,中国是世界第一大轮胎生产国,40%的产品都供出口。但是因为价格低廉,中国轮胎长期受到欧美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和关税制裁。在“双反”的压力下,一部分中国轮胎企业走出国门,在东南亚投资建厂,以此来逾越“双反”壁垒,投资覆盖轮胎的主要原材料天然橡胶的种植和加工。

孙立会说,五矿商会起初是因为“双反”而关注轮胎的价格问题,试图从轮胎生产全周期管理的角度避免不合理低价。“当时我们主要从海外投资风险的角度来看待可持续性问题,并不是因为担心可持续性本身变成贸易壁垒”,孙立会说。但当中国在东南亚做替代种植的大规模橡胶园造成毁林等问题受到国际媒体和NGO的批评后,商会决定关注大规模种植带来的问题。“但当我们研究了之后,发现(天然橡胶的)可持续性问题(在国内)是一个空白。”孙立会说。

Tyre Factory in Shandong Province. China.
山东省的一家轮胎厂。中国一半以上的天然橡胶原料被用来生产轮胎,中国是世界第一大轮胎生产国,40%的产品都供出口。图片来源:Matthew Mawson / Alamy

差不多也是在2014年初,张君佐也开始关注天然橡胶的可持续性问题。她是中英林业投资与贸易项目(InFIT)主任,该项目由中国国家林业局、中国商务部和英国国际发展部(DFID)于2014年共同发起,旨在减少中国林产品国际贸易对森林的影响。InFIT项目一开始就设计了一个关于天然橡胶的子项目。张君佐需要找到一家中国的本土机构来作为执行方。

但当她跑遍云南和北京所有和天然橡胶有关的行业协会、研究机构和NGO后,发现有关天然橡胶的信息太分散了,用她的话说,“搞种植的不了解加工,搞加工的不了解种植,懂企业社会责任的不了解橡胶”。最后,商务部的一位官员建议她找五矿商会合作。她找到了孙立会。

当时五矿商会刚在中德政府签署的“中德贸易可持续发展与企业行为规范项目”(Sino-German CSR Project)框架下完成了《中国对外矿业投资社会责任指引》的编制,旨在指导中国矿产企业在劳工、环境、避免采购“冲突矿产”(指矿产采掘加剧产地武装冲突)等方面承担社会责任。张君佐回忆孙立会当时在接受她邀约的那个电话里说道:“做指南行,但做完不能挂起来。”双方当时想做的是一份供中国在海外投资大规模天然橡胶种植和加工的企业使用的尽责管理指南。

为了做一份“不挂起来”的指南,孙立会拉了一个跨学科、跨领域的专家团队。这其中既有来自中科院植物所、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的种植专家,也有来自北京橡胶工业研究设计院、海南天然橡胶产业集团的工业专家,商道纵横、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等企业社会责任和国际可持续标准专家,还有致力于大宗商品生产环境社会可持续性的国际组织全球见证(Global Witness)和Proforest,其中全球见证于2014年起就根据经合组织与当时仍隶属商务部的五矿商会签订备忘录,与商会共同开展“冲突矿产”尽责管理方面的工作。

“当时最大的困境是,懂天然橡胶的人不懂企业社会责任,懂企业社会责任的人没有一个懂橡胶。我们通过这个项目把两拨人串在一起,让他们理解彼此的领域”,孙立会说。

我们不是在北京请一些专家和企业一起开会,不是拍脑袋,而是区分不同的生产主体类型,广泛调研、广泛搜集案例,左考虑风险,右考虑权利
许建初,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教授、世界农用林业中心首席科学家

研究团队成员之一、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教授、世界农用林业中心首席科学家许建初把这称为一个“自下而上的开发”。“我们不是在北京请一些专家和企业一起开会,不是拍脑袋,而是区分不同的生产主体类型,广泛调研、广泛搜集案例,左考虑风险,右考虑权利”,他说。因此,有两年团队都在世界各地做调研,陆续形成了关于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天然橡胶产业的四份国别报告,以及若干本关于全球天然橡胶价值链上下游现状以及中国天然橡胶企业海外投资现状的摸底报告。正是在这个研究过程中,团队发现世界上不仅没有一份天然橡胶可持续指南可供借鉴,甚至缺少一份对全产业链的系统研究。因此他们决定在指南名字中去掉“中国”二字,让它变成一份全球通用的《可持续天然橡胶指南》

基于这些研究,同时参考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约》、《联合国工商业与人权指导原则》、《ISO26000社会责任指南》等文件,专家团队开始在一起草拟指南的框架。这个过程并不顺利,框架前后被推翻三次。其中一次是因为原框架只聚焦正在经营的项目,但是秉承基于风险的管理的原则,团队决定把投资前风险评估与防范也一并纳入。

《指南》40多页的正文,不乏对中国企业来说比较前沿和国际化的概念。它强调企业在推进项目前应该征得受影响社区居民的“自由、事先和知情的同意”。特别提醒企业关注土地权属问题,尊重当地社区的习惯土地权属(而不仅是有政府文书支持的正式权属),并避免造成非自愿搬迁。企业“应依法支持工会的成立”,为劳工提供考虑他们家庭和社会角色的公平报酬和体面劳动条件。

它还特别提醒企业关注投资项目的经济风险,充分考虑天然橡胶价格对金融市场变化的敏感,以及橡胶树从栽种到可采收之间的时间差带来的不确定性,从而作出审慎的投资决策,避免盲目投资造成企损失、环境破坏,并冲击合作农户的生计。它还提出投资项目应该能够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特别是小农的经济发展。

在环境领域,《指南》不仅要求企业践行保护生物多样性和零毁林原则,杜绝在生物多样性高保护价值区域和高碳储量区域种植,还鼓励它们考虑间作、混作、套作和农林复合种植,根据地质条件和土壤类型选择开垦方案,从而避免病虫害和水土流失,保护生物多样性。

“天然橡胶领域没有第二个。我们做了多少调研,因为一定要了解天然橡胶的特性,绝对不只是把原则一扒”,孙立会说。

印度尼西亚占碑省(Jambi),一位农民在农林种植园里割橡胶树胶。中国2017年发布的《指南》鼓励企业践行农林复合种植,即在农业用地上种植树木,作为减轻橡胶种植环境影响的一种方式。图片来源:Tri Saputro / CIFOR, CC BY-NC-ND 2.0

《指南》的定位是供企业用来制定自身可持续政策和开展供应链尽责管理,或供监管机构和金融机构作为决策参考。但是,40多页的原则性内容不足以让人知道具体该怎么操作。因此团队此后又开发了厚达100多页的《实施参考手册》,详解《指南》要点,并开发了一套被称为“评估工具”的电子表格,把《指南》条款变成254项量化指标,企业可以通过它们来自我评估,了解自己管理水平与差距。

另辟蹊径的推广

虽然《指南》不再是专为中国企业定制,但中国毕竟有着天然橡胶全球第四大种植面积、第五大产量,和第一大消费量,并生产着世界上60%的轮胎。在2016年《指南》初具雏形的时候,孙立会就带着团队跑遍了中国的橡胶和轮胎企业,试图邀请它们使用《指南》来建立自身的可持续政策、开展环境和社会尽责管理。但效果却并不理想。“它们没有压力,比上不足比下有余,都觉得(《指南》)挺好但就是没有实际行动”,孙立会这么看企业的心态。“但我们也没局限在中国企业”,他加了一句。

事实上,在此期间,他也在和众多国际轮胎品牌密集接触——米其林、倍耐力、固特异、马牌……但迄今只有倍耐力接过了五矿商会的橄榄枝,参考《指南》更新了自己的可持续天然橡胶政策执行手册。而倍耐力之所以积极,孙立会认为因为它本质上已经是一家中资企业——中国化工集团(ChemChina)在2015年成为其控股股东,资本的纽带让倍耐力的外籍管理层和增添了一种亲近感。

它们(橡胶和轮胎企业)没有压力,比上不足比下有余,都觉得《指南》挺好但就是没有实际行动。
孙立会,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发展部主任

2017年10月,《指南》正式面向国际产业界发布,次月,孙立会应欧洲最大的企业社会责任联盟CSR Europe的邀请,与后者在巴黎一个关于《阿姆斯特丹宣言》的会议上共同发起了一个叫做“可持续天然橡胶平台”(Sustainable Natural Rubber Platform)的倡议,呼吁天然橡胶种植、加工、贸易,以及轮胎和汽车行业的领军企业联合起来,共同建立一个推动天然橡胶可持续生产的国际组织。

CSR Europe当时正希望通过旗下由宝马等9个汽车品牌组成的“驱动可持续”联盟(Drive Sustainability)来做天然橡胶的可持续性工作,根据倡议书上的表述,五矿商会则是“天然橡胶领域第一份全面和风险导向的指南”的开发者,这让双方走到一起。

孙立会原本的设想是走一条很多大宗商品可持续标准推广的常规路径——把汽车和轮胎大厂都聚集在一个平台上,靠这些下游大品牌的影响力来“自下而上”影响整条天然橡胶价值链。带着这种想法,他又接触了世界可持续工商理事会(WBCSD)旗下由11家世界上最大的轮胎商组成的可持续性联盟“轮胎产业计划”(Tire Industry Project)。但据孙立会说,当时该联盟主席单位的一位负责人却向他表示:他们不希望和CSR Europe加入同一个天然橡胶可持续平台,因为轮胎厂商并不把自己看作汽车产业的“供应商”。孙立会对此的理解是:供应链上下游有着不同的利益,轮胎厂商不想让汽车厂商在可持续性议题上向自己施压,它们希望自己能够主导天然橡胶的可持续标准。

后来的事情似乎确认了他的这种理解。在巴黎会议的一年后,“轮胎产业计划”发起了一个“全球可持续天然橡胶平台”(GPSNR),创始成员中包括了“轮胎产业计划”中全部11家轮胎企业、部分天然橡胶生产、加工和贸易商和非政府组织,外加3个汽车品牌。

张君佐说,当时很多国际NGO来问为什么出现了两个可持续天然橡胶平台,担心这会造成企业的困扰,不利于可持续理念的推广。不过,在此后的两年,GPSNR曾和五矿商会密集接触,探讨建立合作关系。五矿商会作为《可持续天然橡胶指南》的开发方,并具有对中国轮胎企业的号召力,对旨在建立一个会员制可持续平台的GPSNR是具有吸引力的。另外,GPSNR和《可持续天然橡胶指南》作为发展项目都受到了英国国际发展部(DFID)的资助,后者也曾表示希望双方能够形成合力。

2020年双方拟定了一份谅解备忘录,但最终没有签署。五矿商会觉得对方对合作的重视程度不够,而GPSNR主任斯特凡诺·萨维(Stefano Savi)则表示,未签署是因为当时GPSNR在起步阶段,秘书处事务繁重且人力有限,因此决定暂缓推进合作。他也否认GPSNR是轮胎行业与汽车行业竞争的产物,指出目前不仅CSR Europe旗下“驱动可持续联盟”中的多个汽车品牌是GPSNR的会员,就连这个联盟本身也是GPSNR的会员。他表示,希望今年能够继续推进与五矿商会的合作。

无论如何,此番周折之后,InFIT项目和五矿商会也决定不再推进与CSR Europe的倡议,以避免两个平台的竞争。他们决定,“让《指南》走它自己的路吧”。

这条新的道路,一方面意味着五矿商会暂时放弃建立一个类似于“可持续棕榈油圆桌倡议”(RSPO)和“负责任大豆圆桌”(RTRS)那样的全球性会员制平台;另一方面,它开始把《指南》的推广重点从供应链下游转向上游。

他们做的第一件事,是与总部位于新加坡的全球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商合盛农业(Halcyon Agri)合作。2020年,五矿商会与国际非营利组织Proforest合作,根据《可持续天然橡胶指南》对合盛位于喀麦隆南部巨型橡胶种植园Sudcam的可持续政策、程序和做法进行评价,与此同时,商会也借此机会反过来测试《指南》及其实施工具对天然橡胶企业的适用性,从而改进自身。

根据绿色和平非洲2018年的报告,Sudcam在2011-2018年间实施了“刚果河流域为农业开发而进行的最具破坏性的新增森林砍伐”,并存在侵犯当地居民习惯地权、将其强行搬迁的问题。作为对NGO批评的回应的一部分,合盛在Proforest的评估后制定了一份改善可持续管理水平的行动方案。与此同时,Proforest在将《指南》与合盛自身的HeveaPro标准的对标后,对《指南》也提出了升级建议。

Proforest东南亚区域副主任杜梅诗表示,Proforest非洲办公室此前就在帮助合盛改进其内部管理,从而获得森林管理委员会(FSC)的认证,而《可持续天然橡胶指南》作为一种供企业提高尽责管理水平的工具,可以成为通向认证的一座桥梁。张君佐透露,五矿商会正在和合盛沟通,希望接下来可以把《指南》从后者的喀麦隆业务推广到整个集团。

A rubber plantation in Cameroon
喀麦隆的一个橡胶种植园。全球各地的许多森林遭到砍伐,以便为天然橡胶种植园让路。图片来源:© Micha Patault / Greenpeace

与此同时,他们也把目光投向小农。2019年在海南全球橡胶大会上与东南亚代表的交流,让孙立会和张君佐意识到接下来应该做湄公河流域小农的工作,尤其是老挝、柬埔寨和缅甸这三个天然橡胶种植的后发国家。湄公河国家是中国企业的天然橡胶原料的主要来源,大约80-90%的产量来自小农。相比泰国和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缅甸小农的生产技术水平普遍偏低。这不仅造成诸多环境问题,也拉低了他们提供的原料的品质,继而阻碍采购这些原料的中国轮胎企业提升轮胎品质。

五矿商会在2021年发起了“湄公河区域天然橡胶可持续价值链联合行动倡议”,邀请上述三国天然橡胶行业协会共同提高其国内天然橡胶生产的可持续性。在五矿商会与缅甸橡胶种植和生产者协会(MRPPA)签署的备忘录中提到,双方将为小农编制可持续农业与生产标准,并通过编制操作手册、建立示范田、提供培训等方式提升其可持续橡胶生产技术。

“我们希望把可持续性问题切成一个个技术板块。比如割胶技术、选种育苗、减少化学品使用,小农户看得懂用得上的简洁的方法,不用讲大道理。”关于正在筹备中的小农技术手册,孙立会解释道。目前,在InFIT项目支持下,五矿商会已经委托许建初等8位专家开发这份手册,但疫情延宕了与当地合作方的交流和实地调研。

孙立会表示,五矿商会希望带动更多该地区的天然橡胶行业组织提升意识,帮这些组织及其会员做能力建设,如果它们想做本国的标准,就帮他们开发,然后在这个区域里建立更多的可持续发展网络。

“对我们来说做这件事就是要推动产业变革,让可持续概念妇孺皆知。人们用的是不是我们的《指南》已经不重要了,因为我们已经把这个领域推起来了。《指南》已经变成各种语言在全球流传。如果因为我们做的工作,全球出现十几个标准才好呢。变革有很多方法,不在于都用你的标准”,他说。

赋能上游

“我们一方面是做标准,一方面是做能力建设。如果有机构把认证做起来也挺好的,但我不希望让大家为了做认证而做认证。”在被问起《可持续天然橡胶指南》会不会从一份供企业自我评估和做第二方审核的指南,变为一个第三方认证体系的时候,孙立会答道。

“认证的目的是为了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他说。在他看来,没有能力建设的认证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甚至可能是有害的。他说自己此前在非洲做钴和锡等“冲突矿产”项目的时候,跑遍了中国处于供应链上游的企业,发现通过了认证的都说不清楚认证是怎么回事,只是为了迎合下游采购商的要求而做,对提高它们的能力没有帮助。“品牌方为了保证自己的行业优势,把标准弄得高高的,但是对中小企业来说它们还在地上呢,标准长啥样它懂都不懂,你拿着标准去审核它,它能做的非常有限”,他说。

应该做的是你把问题暴露给我,我不会歧视你,我们想办法一起帮助你。而不是一发现问题就收拾你、砍掉你。
孙立会,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发展部主任

他认为问题的根源是供应链上下游权力的不对等。“应该做的是你(上游供应商)把问题暴露给我(下游品牌商),我不会歧视你,我们想办法一起帮助你。而不是一发现问题就收拾你、砍掉你。如果是这样,双方就永远不是战略伙伴关系,而是猫捉老鼠的游戏。”

在他看来,可持续标准常常是这种不平等关系的反映。他说:“在此之前标准通常是下游品牌商发起,把风险治理的责任转嫁到上游,治标不治本。但是我们反过来基于上游的需要去做。因为上游没有地方可以转嫁风险,所以只能做风险缓解和能力建设。”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首席经济学家梁晓晖是中国知名的企业社会责任和可持续标准专家,2014年以来全程参与了《可持续天然橡胶指南》的开发工作。他也认为国际上的自愿性可持续标准通常都是下游品牌商感受到消费者的压力而提出要求,然后把它们往上游推。只有在高科技行业,比如芯片,才会出现强势的上游生产商向下游客户提出可持续性要求。在初级原材料行业,像《指南》这样没有下游大企业的推动,而是直接在上游开展能力建设的倡议是非常罕见的。

惠及下游

梁晓晖透露,在针对上游种植和加工企业的《可持续天然橡胶指南》的基础上,五矿商会接下来将开发一份针对价值链下游企业的“供应链指南”,覆盖中国境内的贸易商和使用天然橡胶作为原料的各种企业。为此,他刚完成了一份大部头报告,完整地梳理了中国天然橡胶供应链。

尽管此前中国企业对应用《指南》并不积极,他对未来还是充满信心。在他看来,中国橡胶产业链的构造很有利于可持续标准的推广——一方面,中国消费的50-70%的天然橡胶都去了轮胎行业;另一方面,上游投资和加工企业都比较集中,这样就可以采取一个简单的推广策略,那就是“抓大放小”。一旦轮胎行业和上游的海垦、广垦、云橡等大型国企能够被团结起来,那么整个行业大部分原料的问题就已经解决了,其他的可以慢慢来。

尽管很多中国下游厂商还没看到这一点,但是做可持续尽责管理符合它们的商业利益。中国橡胶工业协会副秘书长侯凤霞说,中国85%以上的天然橡胶依赖进口,而中国轮胎企业小而散,数量达到300多家,由于在客户面前缺乏议价能力,一部分企业长期低价采购原材料,产品缺乏品牌溢价和创新,结果反倒让自己成为欧美“双反”制裁的对象。因此,她所在的行业协会长期以来都建议会员企业避免低价采购。

低价采购不仅增加了被“双反”的风险,而且也阻碍着所能获得的原料质量的提升。侯凤霞说,天然橡胶原料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是决定轮胎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国际知名品牌都寻求与原料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但由于中国企业常常是“哪儿原料便宜就去哪儿”、“今天谁便宜就买谁”,因此原材料难以保证稳定性和一致性,生产出的轮胎难以保证质量的平稳。

低价竞争甚至可能导致供应链中断。侯凤霞提到,由于国际天然橡胶价格多年低迷,东南亚小农胶园弃割弃管现象已并不鲜见,甚至可能被油棕等效益更好的作物替代,割胶是一种非常辛苦的工作,年轻一代如果无法从橡胶上获得体面收入也可能选择改行,这些都可能造成依赖低价采购的企业未来无胶可收。

基于以上这些原因,她所在的中国橡胶工业协会近年来开始建议企业开始把环境、人权议题纳入供应链管理中去,从而在避免恶性低价竞争的同时,提升原材料供应的稳定性和质量。《可持续天然指南》为这种倡导提供了一套现成的工具。2019年,协会开始与五矿商会合作向会员企业推广《指南》,帮助企业提升在可持续尽责管理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她相信,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天然橡胶消费国,将对这一产业的可持续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过,这一切还都刚刚开始。这份指南和它独特的变革路线图将如何改变产业,改变天然橡胶生产所处的环境和社区,仍尚待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