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草案出炉,各方褒贬不一

尽管新的草案有所完善,但是随着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谈判继续延期,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框架仍任重道远。
中文
<p>新草案提出到2030年至少对20%的退化淡水、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进行恢复并确保生态连通性。图片来源:© Jani Sipilä / Greenpeace</p>

新草案提出到2030年至少对20%的退化淡水、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进行恢复并确保生态连通性。图片来源:© Jani Sipilä / Greenpeace

近日,旨在扭转自然生态破坏的《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最新一版草案发布。尽管其中部分内容让人感到欣慰,但是仍然存在严重不足。

该草案是经过 5 月和 6 月的一系列在线讨论后正式发布的。

大自然保护协会 (the Nature Conservancy,TNC) 全球生物多样性政策负责人琳达·克鲁格尔(Linda Krueger) 表示,总的来说,新草案相对于原来的版本有了“大幅提升”。她提到了一个新目标,即到2030 年至少对20%的退化淡水、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进行恢复,并确保生态连通性。在前一份草案中,只有一个行动目标中简要提到了生态恢复。

新的框架草案提出了2050年的四大目标愿景,包括提升生态系统完整性、保护和强化自然对人类的贡献、公平分享遗传资源惠益、资助和落实框架文件。

框架草案还为每个愿景目标的进展设置了阶段性目标,以及政府需要立即采取行动并在 2030 年前实现的 21 个“行动目标”。

目标三要求确保全球至少 30% 的陆地和海洋面积受到保护。框架草案认识到许多现有保护区缺乏良好管理,因此目标三还特别强调,上述区域需要得到“有效和公平的管理”。

人们对当地社区和原住民在保护自然方面的作用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她说,框架草案的其中一个目标就是要求所有行业都要汇报其对生物多样性的依赖和影响,并将负面影响至少减半。大自然运动(Campaign for Nature,CfN)也对这些内容感到满意。

然而克鲁格尔认为,框架草案缺乏更具变革性的元素,特别是针对那些造成土地利用方式变化、退化和栖息地丧失,从而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行业。

目标一指出,应对所有陆地和海洋区域进行空间规划,以解决土地和海洋用途变化所产生的影响。但她说,这一过程中需要详细列出基础设施、农业等可以助力实现目标的行业和部门。

大自然保护协会、大自然行动等多个环保组织正在努力争取达成一个与碳中和目标类似的全球自然目标,即从 2020 年起朝着大自然“净零损失”的目标努力,到 2030 年实现大自然的“净获益”,到 2050 年实现自然生态系统的全面恢复。克鲁格尔说,这些环保组织希望将这些目标添加到框架草案的总体使命宣言中。

也有一些人对框架草案提出了严厉批评。绿色和平东亚的全球政策高级顾问李硕认为,这份草案相当于《巴黎协定》中“除了1.5℃的温控目标之外,什么都没有说”。

他特别提到了缺乏措施落实这些目标的问题。他说:“文件总共 12 页,大部分说的都是我们需要落实的目标,但关于我们该怎么做的内容只有1.5页。我们难道真的相信就凭这样一份草案就会达成目标吗?”

《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曾表示,具体实施细节可以包括在各缔约方达成的决议中,而不是纳入框架本身。但李硕认为,只关注目标只能让框架草案变成“一纸空文”。

克鲁格尔表示,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 决议中单独订立实施细节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在不知道具体内容的情况下,这些目标只能是“纸上谈兵”。

民间组织生物多样性中心(Center for Biological Diversity)猛烈抨击了框架草案,指责其没有以结束所有生态灭绝行为为目标。该组织要求将生物灭绝速度至少降低十倍,并将所有分类种群的物种灭绝风险减半。

该组织国际法律事务主任坦尼娅·萨内里布(Tanya Sanerib) 还提到,框架草案没有强调消除不可持续的贸易和对生物多样性的剥削利用。她说,尽管新冠疫情与野生动物贸易之间存在关联,但草案只要求此类贸易“保证人类健康安全”。 她说,“为了真正将未来的疫情风险降到最低,我们需要对野生动物的商业使用进行反思。”

本次框架草案存在一项重大不足,即缺乏一个评估愿景、阶段性目标和总目标进展情况的监测体系。除框架草案外,《生物多样性公约》 还发布了一份拟定指标草案,罗列了目标衡量所采用的方法,但对各国如何进行监测、报告以及审查缺少完整的细节。

《生物多样性公约》副执行秘书大卫·库珀(David Cooper) 解释说,这些指标将为目标评估提供量化要素。其实,这些拟定指标大部分已在其他程序中被各国所采用,例如联合国环境经济核算体系以及关于生物安全和遗传资源的联合国协议等。

他说:“投入资金,提高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生物多样性的监测和报告能力也非常重要。”

框架草案工作组联合主席弗朗西斯·奥格瓦尔(Francis Ogwal)指出,失败的爱知目标就是因为制定指标而被拖了好几年。

但克鲁格尔表示,《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需要一份比这些拟定指标更全面的清单。她说: “在框架协议签署时,我们真的很想知道我们将如何衡量所有这些目标。如果无法确定这些指标,可能会让大家再次失望,并导致其他延误。”

为了真正将未来的疫情风险降到最低,我们需要对野生动物的商业使用进行反思。
坦尼娅·萨内里布,生物多样性中心

框架草案在保护自然所需的资金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文件指出,应逐步缩小资金缺口,以便到 2030 年保证每年至少有 7000 亿美元用于落实框架草案。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减少有害补贴、增加各方资金支持等多种方式。所需资金额度来自大自然保护协会和美国保尔森基金会(the Paulson Institute)的估算

克鲁格尔对框架草案确认的资金水平表示欢迎。但她强调,各国应制定《国家生物多样性融资计划》以确保框架实施。

大自然运动表示,框架草案提议的富裕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每年追加 100 亿美元的计划远远无法满足环保专家和经济学家提出的生态恢复需求。在 《生物多样性公约》进程之外,相关融资行动也取得了一些进展。在七国集团峰会上,加拿大宣布将在五年内将其国际气候融资额增加一倍,总计达到 53 亿美元,其中包括对生物多样性和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的支持。德国则宣布将重点关注基于自然的气候变化解决方案,到 2025 年将相关项目资金从 40 亿欧元增加至 60 亿欧元。

由于新冠疫情持续不断,各方原计划于2021年10月在昆明举行的COP15上就框架草案进行的最终政治谈判再次被推迟到了2022年。《生物多样性公约》主席团会议达成一致意见,将在 10 月召开部分缔约方会议,届时将重点讨论程序和行政方面的议题。

李硕说,10 月召开的会议需要真正起到推动作用,而不仅仅是只动嘴皮子,而不解决争议的议题的走过场。“中国肩负着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取得成功的主要责任。中国需要挺身而出,否则全球自然保护议程就会落空。”

翻译:Estel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