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农

西方肉类生产模式是否适合中国?

中国肉类生产正向着高效和资源密集型的美国模式靠拢,但这样做的隐性成本却值得深思,伍慧雅写到。
  • en
  • 中文

1978年出生的李静(音译)是湖北人,自小家里的小农场上就养了三头猪和成群的鸡鸭。那时除了过年,中国人的饭桌上很少有肉。

李静高中的时候商店里才开始卖鸡腿,她至今还记得自己当时的震惊:“以前那可是奢侈品,一只鸡就两条腿。”  90年代中国经济迅速增长,肉类价格下降,人们纷纷放弃饲养,买肉来吃。李静家也卖掉了家养的猪。

李静现在是一名经济学教授,在广东生活,她很少吃肉。虽然肉类价格便宜、随处可见,但她担心肉类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生长激素、抗生素和其他饲料添加剂。李静的母亲还在湖北,她会把鸡鸭肉冷冻打包,请朋友和亲人带给远在千里之外的女儿。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迎来了一个又一个改革浪潮,8亿人口成功脱贫,肉类也成了中国人饭桌上常见的菜肴。1978年中国肉类消费量是美国的三分之一,现在已经是美国的两倍了。尽管中国人均肉类消费仍只有美国的一半,但随着中国人的膳食结构愈发向西方靠拢,肉类消费正在不断增长。

中国的农业系统也在走西方模式。从收购美国肉联加工企业史密斯菲尔德,到荷兰粮食交易商尼德拉,再到即将并购瑞士农业科技企业先正达,中国正在走向大规模产业化农业。这种新模式虽然带来了很多益处,如肉类价格下降,成为中国老百姓饭桌上的家常,但也会带来一些隐藏的成本。


北京郊外的密云农家散养黑猪。图片来源:伍慧雅

肉类生产规模化

中国肉类产业经历了飞速转型。小型后院农场不再盛行,能饲养成千上万只动物的集中式动物饲养(CAFO)模式成为常态。

“五年来,小规模养殖户大批离去,大型的养殖场纷纷涌现,奶制品和生猪养殖行业都是这个情况,”美国农业部高级经济师弗雷德·盖尔说。80年代中国小型后院农场占生猪养殖业的90%2012年这个数字已经下降到了1/3,而且还在进一步下降中。

万洲集团(原双汇集团)、新希望集团、广东温氏食品集团等新型农业企业集团的出现标志着农业的产业化发展。2016年,温氏分别加工肉鸡8.19亿只、肉猪1713万头。在肉猪和家禽生产之外,新希望集团温氏同时也位列全球动物饲料制造商十强。

中国政府从政策上为肉联产业的集团化发展提供了支持。2013年,中国商务部鼓励企业加大对肉猪生产的控制;最新的五年规划(2016-2020)则号召扩大养猪场规模以提升国际竞争力。

此外,修订后的环境保护法允许地方政府官员划定专门区域用于畜牧生产,迫使一些养殖场关闭或搬迁。仅2015年上半年,福建省就关闭了超过1.4万家小型养殖场。

政府转向支持大型生产者,学习西方管理模式,主要是出于食品安全和环境的考虑。2008年的三聚氰胺牛奶丑闻和2013年上海自来水水源之一的黄浦江水域出现的1.6万头死猪至今仍历历在目。这些都造成了民众对肉类和奶制品产业的不信任。

2011年,双汇集团下属一养猪场被爆出使用非法饲料添加剂“瘦肉精”。该丑闻促使双汇于2013以47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擅长产业化养猪的美国肉制品加工企业史密斯菲尔德。这种扩大生产规模、学习西方模式的转变强化了企业对整条供应链的质量控制,给企业带来更好的技术,甚至还有利于粪污处理问责制度的建立。

扩大肉类生产的规模还有助于中国企业降低成本,参与国际价格竞争。2012至2015年间,由于人工效率低下、饲料成本高,中国猪肉批发价格是美国的两倍。以猪肉产量作为衡量,美国猪肉产业的人均产出是中国的80倍,这也是中国希望能够提高的。

但就在一些人看到大规模生产益处的时候,也有一些人认为西方产业化的肉类生产模式并不适合中国。

绿色和平北京办公室食品与农业项目主管王婧对这种“越大越好”的想法表示质疑。表面上看,大规模经营者似乎更容易规范,但王婧指出最近的巴西腐坏牛肉丑闻中,该国最大的肉类生产者涉嫌贿赂政府检疫人员,让其放行问题牛肉。

中国的食品安全准则虽然严格,但监管机构无法贯彻执行。“这方面不透明,”王婧说。

陈纳新(音译)在四川一家生产牲畜饲料添加剂的化工企业工作,他也不信任监管执法。“公司规模大起来以后,产品不卖给个人,而是买给肉联加工企业,所以他们不在乎。对肉类生产者而言,这就是个商品,不是食品。”

美式养殖的隐性成本

西方对集中封闭式畜牧生产系统也有争议。这种模式的特征包括:种植农作物作为饲料,购买饲料添加剂,收集、储存、搬运粪肥,兽医护理牲畜、确保其在拥挤的生活环境中保持健康。而这一模式有着隐藏的环境和经济成本。

1995年以来,美国农业补贴累计超过2460亿美元,其中63%用于支持肉类和奶制品产业。根据查塔姆研究所的一篇报告,中国的猪肉行业补贴仅在2012年一年就超过220亿美元。

环境方面,集中式饲养产生的粪肥导致美国水体中氮磷含量升高,引起有毒藻类大量繁殖,危及野生动物生存,例如切萨皮克湾就出现了螃蟹和牡蛎数量下降的情况还有人担心,集中式饲养拥挤的生活条件会成为病原体滋生的温床,增加抗生素的使用,进而导致产业化农场周围空气质量下降。

此外,西方产业化的肉类生产模式还需要大量资源:生产1千克鸡肉或猪肉需要2千克饲料;生产1千克牛肉需要1.5万升水,而生产1千克玉米或小麦只要1250升水。

“美国的畜牧系统毫无环保可言,”马里兰大学农业与自然资源学院教授雷·威尔说。威尔和他的同事发现,和传统的集中式饲养相比,合理放牧不仅能够减轻乳制品行业的环境影响,同时还能提高利润。

中国拥有全球20%的人口,却只有8%的耕地。对这样一个国家而言,西方的资源密集型肉类生产模式可能不是最有效的。

“肉类产业界会说这种模式最有效率;环保主义者会说这是美国传给中国最糟糕的一种模式,”咨询机构“一个星球战略”创始人、全球粮食供应专家珍妮特·拉尔森说。

与此同时,中国采用何种肉类生产模式也会影响世界。虽然中国国内肉类生产的效率有所提高,但随着近年来消费需求的日益增长,肉类进口增加,国内肉类生产反而出现下降。2017年,中国预计将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鸡肉、猪肉和牛肉进口国。此外,为了给牲畜提供饲料,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大豆生产是造成全球森林砍伐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目前的西方产业化体系之下,如果中国人消费的肉类和美国人一样多,那森林很快就会消失,拉尔森说。

东方饮食传统成最新潮流?

面对中国的食品安全丑闻和日益产业化的农业生产体系,一群新型农民出现了。

中国各地涌现了一批小规模生产者,他们大多采用更加可持续的传统经营手法,将畜牧养殖和农作物轮作、养分循环结合起来。

“我们在生态耕作和管理方面有悠久的历史,应该支持,”王婧说,她希望政府政策能够支持更加环保的农业生产。

发展农户市场、社区支持型农业(CSA)模式、农户直销以及有机食品电商市场等在中国各大主要城市纷纷涌现,但它们的市场面仍然很窄。

陈纳新发现中国传统黑猪的需求出现增长。但他承认中国大批量养殖和进口的依然是从西方引进的洋猪,大多数中国人还在买这些低价猪肉,享受加工肉制品的便利。

在美国,消费者也在推动新的产业趋势。目前,美国国内的草食牲畜供不应求,越来越多农场主开始转变经营方式。与此同时,美国最新的膳食潮流也推崇少吃肉,多吃蔬菜。

迈克尔·波伦倡导通过日常饮食治疗美国的慢性流行病,他呼吁消费者:“吃东西不要过量,多吃蔬菜。”美国有机食品公司全食(Whole Foods)首席执行官约翰·麦基建议把从草食牲畜蛋白质中摄入的热量控制在人体总摄入热量的10%以下,并指出东方的植物性饮食习惯更易使人长寿。

1978年以来,中国在现代化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肉类生产方面,中国到底是追随西方的步伐,还是吸取产业化肉类生产的教训,建立更加可持续的生产体系,还有待观察。

翻译:金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