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

通向哥本哈根之路的全球减排路线图之三

中国应该怎样应付节能减排?在这三部分论文的最后一章中,胡鞍钢从省级角度阐述。
  • en
  • 中文

[本文由本网站和美国鲁特格斯大学的气候变化和社会政策行动合作刊发]

目前不管是《京都议定书》,还是其他的巴厘岛路线图,基本把世界六十几亿人口、200多个国家简单分为两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这种划分方式给中国领导人一个错觉,即中国永远是发展中国家。实际上,中国并不是典型意义的发展中国家,它是不断前进的国家。下面的两大约束条件决定中国必须承担减排义务:

第一,中国的大部分人口已经处于高人类发展水平和中上人类发展水平,即第一世界和第二世界。二十多年前,中国绝大多数人口处于第三世界、第四世界水平。但根据2003年的数据,中国已经不是典型意义上的发展中国家,有1/5的人口进入所谓高人类发展水平,有3/4的人口开始进入到第二世界。我们根据HDI四组分类对全国31个地区进行分析发现,中国的人类发展水平已经是一个国家,四个世界。也就是说,20多年来,中国的人类发展地区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从主要集中在“第三世界”和“第四世界”转向集中在“第二世界”和“第一世界”。

我们估计,到2010年,全国约有42%的人口属于世界高人类发展水平组。到2020年,中国在人均GDP水平仅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的条件下,HDI要达到0.87-0.88,总体处于世界高人类发展水平组。这反映了中国发展模式最重要的特点:人均收入相对于发达国家的水平还比较低下,但人民生活达到世界较高的人类发展水平。从减排角度来看,中国更有能力来承担全球义务。

根据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碳源与碳汇总量,可以计算出中国各地区的净碳源总量。(碳源是指向大气中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碳汇则是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 其中第一阵营为浙江,辽宁,广东,江苏。这4个省的净碳源占全球净碳源总量的21.42%,并已经属于高人类发展地区,即第一世界,属于无条件减排地区。因此,这4个省不但应无条件减排,而且减排幅度要大大高于世界减排路线图。我们初步的设想是,作为高人类发展水平和高净碳源地区,这些省份的减排路线图应当更加激进:即,

•第一阶段:争取在2012年之前,碳排放进入高峰期。

•第二阶段:2020年之后,实现碳排放的大幅度下降,达到1990年的排放水平。

•第三阶段:到2030年,实现碳排放总量下降到1990年排放水平的一半。

上海,北京,天津三个直辖市的净碳源占全国净碳源总量的5.78%,也属于高人类发展水平地区,因此他们的减排路线图应当与世界减排路线图同步,他们也应当属于减排的第一阵营。

第二阵营为河北,山东,山西,河南,湖北,湖南,这六个省的净碳源占全国净碳源总量的48.89%,属于高排放地区。但他们属于上中等人类发展水平地区,属于有条件减排地区,其减排幅度取决与他们与全国平均净碳源水平的差距,也取决与该省HDI与0.8的差距。

第三阵营为云南,青海,西藏。这三个省的净碳源为负,即负排放地区。其净碳源绝对值占其他省市区净碳源总量的2.23%,他们应该获得其他各省的生态补偿。

剩余的十五各省市区,除贵州外为第四阵营,属于上中等发展水平地区,属于有条件减排地区。当他们的HDI从该组进入到高HDI组(即大于0.8组),他们就会从有条件减排地区变为无条件减排地区。

根据斯特恩报告的数据,2005 年人均年排放量为7 吨。发达经济体的人均年排放量从日本的10 吨至美国的22 吨不等。发展中国家的人均年排放量则从最贫困国家的极小数值到印度的2 吨,再到中国的6 吨。鉴于以上情况及假定世界人口增长到90 亿,到2050 年世界的人均年排放量应为2吨。

世界银行2008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的人均年碳排放量在1990、2000、2006年分别为2.1、2.6、3.9吨,全世界人均年碳排放量分别为4.1、4.0、4.3吨。按照中国的减排路线图,中国非常有希望在2020年达到人均排放量的高峰。假定中国人口在2050年达到14亿的水平,那么中国的人均年碳排放量有希望在在2050年达到1990年2吨左右,甚至更低。

中国必须承担减排义务的第二个原因是,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CO2排放国,属于污染排放大国。根据UNDP的数据,中国2004年CO2排放总量占全世界的17.28%。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计算,到2030年,中国将达到世界总量的27.32%,成为第一大排放国。目前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大人口国、第三大经济总量国,但也是第一大煤炭消费国、SO2排放国,第二大能源消费国、CO2排放国。G8+5国家中,中国与美国是世界两个最大排放国。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中国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排放国之一,因此中国有责任承担减排义务。

我们从以上两方面可以清楚说明,中国必须承担它的义务。现在的领导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是因为他们没有这些信息来充分考量。目前中国关于气候变化的对外政策决策是信息不对称下的决策。如果领导人对气候变化的危害和中国的国家定位更加清晰,那么中国到底在这个问题上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就会更清晰。如果中国不能明确自己的责任,目光短浅,不在哥本哈根大会上做出承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印度当然也不会做出承诺。排放总量占全球20%的两个国家都没有承诺,欧盟国家的努力无济于事。

结语:推动全球减排协议达成,为世界做出绿色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对对人类发展做出了三方面的重大贡献: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对全球贸易增长的贡献;对世界减少贫困人口的贡献。这三大贡献已为世界承认,特别是减贫贡献。

2007年,胡锦涛主席提到2020年的中国定位为“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做出更大贡献的国家”。今后几十年中国还需要对人类发展做出两大新贡献,一个是绿色贡献,一个是知识贡献。绿色贡献将是中国在二十一世纪对人类的最大贡献。中国应在发展中国家率先削减温室气体排放量,成为世界最大的新增森林吸碳汇国家,公布减排路线图,并努力到2050年将其碳排放量削减到1990年水平的一半。

从短期看,中国领导人应当充分利用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变化大会的窗口机会,尽快承诺中国的减排义务,公布中国减排路线图,促成全球减排协议的达成,成为全球气候治理的领导者之一。

从长期看,中国领导人应当以人类利益的高度和长远的眼光审视低碳经济的发展和中国的减排义务,领导国家实现经济转型和治理转型,为人类发展做出绿色贡献。

胡鞍钢是中国著名经济学家,任中国科学院和清华大学教授、国情研究中心主任,是一流的政策智库成员。他同时任供政府高级官员阅读的参考刊物《中国国情研究报告》主编。

管清友,国情研究中心博士,提供本文。

本文由本网站和美国鲁特格斯大学的气候变化和社会政策行动合作刊发

首页图片由Squig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