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

2020:中国气候关键词

通过盘点过去一年中国气候领域的三大关键词,武毅秀提出了2021年中国气候行动的几大看点。
  • en
  • 中文
<p>杭州火车站顶的光伏面板。图片来源:Alamy</p>

杭州火车站顶的光伏面板。图片来源:Alamy

2020年开年之初,环保工作者们曾普遍期待这一年将会是一个“气候超级年”。然而,当新冠疫情使得原定于昆明举行的生物多样性大会和年底的格拉斯哥气候大会双双被推迟之后,人们担心,气候和环境议题还能否在这个疫情之年有所作为?

恐怕谁也没有料到,一个危机四伏的新冠之年竟然也掀起了不少气候浪潮。事实证明,2020年,虽然本该发生的“气候超级年”没有按照原来的剧本打开,但这一年至少够得上“气候议程上非常重要的一年”这一称号。

在接踵而至的干扰和巨大的不确定中,中国和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被迅速地重塑。新的概念和想法使人们突破原先的“剧本”和“圈层”,并使新一年的气候行动具有了新的可能性。

关键词1:“环境和健康危机”

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疫情和它与野生动物贸易千丝万缕的关系激起了有关人与大自然共处的深入思考。疫情之下,气候危机也并未走远,夏季发生的极端天气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两场危机的叠加反而突出了它们的共同肇因,即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突破了人与自然的疆界与平衡。7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与国际畜牧研究所(ILRI)联合报告指出,气候变化既是大流行病的重要推手之一,又和人畜共患传染病一样,是人类过度侵占自然资源的恶果。抑制下一次人畜共患传染病,必须同时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

事实上,将大流行病与气候危机联系起来、而非割裂看待,是这一年气候叙事的新主题,也使得议题突破了原有的受众群。气候和健康问题交织在一起,意味着两场危机必须被同时被看见、被处理。

2020年,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方案之一,因其“人与自然共生”的理念而在疫情之年得到进一步的重视与推广。NbS,包括修复湿地、植树造林、可持续农业、建造海绵城市等,因其意在“增强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的韧性”,在这一年有关疫情之后恢复经济与生态的讨论中得到了更多提及。中国在2020年发布了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提升对生态修复这一国家战略的政策支持,在这一整体框架下,NbS有望得到更多实践。

关键词2:“中国气候领导力”

没有几人预见到中国会在2020年9月的联合国大会上做出“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承诺。这一宣示提振了全球气候雄心,激发了之后的“国际碳中和承诺接力”,日韩等国相继提出世纪中叶碳中和目标。

对于中国的碳中和宣示,世界报以赞赏与肯定。在之后短短几个月的时间,自上而下的“中国承诺”迅速从一则“外事新闻”落地为一个新的需要锚定的发展目标,并被写入党的近期和远景目标。正在编制中的“十四五”规划关键指标因此而调整 ,显示气候议题在中国政治和经济战略中的地位达到了新高度。与此同时,这一承诺的提出缩小了中国国内和国际上在气候问题紧迫性上的理解、认知差异,气候变化不再是遥远的国际新闻。“2060碳中和”正在进入中国各行业、各领域的视野和讨论范畴,这些“涟漪效应”将在今后一段时间持续显现。

中国“气候领导力”的巨大国际声誉在9月之后被释放了出来,中国在气候议题上真正站在了全球引领者的位置。成为引领者也意味着中国气候雄心的含金量和一致性将接受来自外界更苛刻的评判。外界对中国角色的期待已超出了其宣布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NDC)的范围——从2020年新增的煤电装机、到“十四五”的煤电和碳排放目标、再到中国海外能源投资项目的碳足迹,这些议题将被当作中国气候领导力的“试金石”而被反复检视。

关键词3:“绿色复苏”

在3、4月份全球疫情进入水深火热之际,推动“更好的重建”(Build Back Better)这一概念应运而生。到2020年底,欧盟及英国确定出台的经济恢复计划中,均有明确的“绿色”元素和对应的资金支持。

在中国,疫后刺激政策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绿色框架”,颇有“雾里看花”之感。中国的地方债券和抗疫特别国债,在迅速恢复经济增长上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专家们还是对中国仍沿袭旧有经济刺激模式表达了担忧

中国能否在2021年走出一条碳排放与经济恢复脱钩的“绿色复苏之路”?这一问题应该被置于更大的中国经济“再平衡”的维度下考量。疫情之后的经济恢复显现了中国经济在疫情前已经凸显的结构不平衡问题:尽管工业产能迅速恢复,零售业和服务业直到第三季度才由负转正,低收入群体、较落后地区的经济在疫情中受冲击更大、恢复更慢。中国已经充分意识到以公共投资基础设施建设驱动增长的效果在减弱,“可持续增长”和“包容性增长”被政策制订者反复强调。在深化结构性改革,形成更平衡、更包容、更有活力的经济环境的努力中,绿色是其中不可缺少的元素。

2021:新的起跑线

过去一年人类社会与疫情缠斗的经验表明:应对这场危机没有万灵药,惟有不断打破旧有想象与惯性的局限。事实证明,各国政府在面对危机时采取的措施,如大规模封城、巨额纾困补贴、大幅提高财政赤字率等,表明政府可以突破很多以前不可想像、被认为不可逾越的障碍。未来的气候危机将需要决策者具有打破行为定势的决断力。

2020年方兴未艾的碳中和宣言也许意味着气候行动的突破即将到来。对于2021年的中国气候行动,我们可以有所期待:

  • 气候和健康议题的交叉会产生治理层面上的什么化学反应? 健康政策中的气候视角有望得到加强。如随着气候变化效应愈加显现,其对医疗系统造成的冲击引人关注。在中国建设“韧性医疗系统体系”时,一个同时解决人类的环境和健康危机的机会也将浮现。疫情推动的对工业化集约化养殖、全球农业一体化格局的再思考将对农业的资源利用和与之伴随的气候和健康足迹带来深刻影响。
  • 中国超出预期的碳中和承诺和NDC目标在新的一年会带来哪些动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指标正在制定中,与减排目标、可再生能源装机目标的设定同样具有挑战性的是与低碳生产方式、经济发展方式伴随而来的各行各业的转型。自中国提出碳中和目标之后,全国碳市场即将正式运行,绿色金融发展几次提速,2021年多项绿色金融政策的出台值得期待。国际层面,《中欧投资协定》在2020年顺利收官,其中包括了环境和气候的合作承诺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中国与欧盟在全球气候治理合作上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在拜登政府重返《巴黎协定》之后,气候变化能否成为中美关系的突破口仍是未知数,但中国先行一步的碳中和宣示已经为多方合力解决全球气候治理释放了善意、奠定了基础。
  • 绿色复苏的讨论会转化成什么具体的动作?中国经济有望在2021年全面反弹、预计增速将达到8%。在2020年9月22日联合国大会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首次在对外发言中提出“绿色复苏”一词,表明“中国式绿色复苏”在2021年的经济发展中有望获得更多政策支持,与碳中和目标衔接。此外,国际上围绕“绿色复苏”的政策、产业动向,例如经济复苏方案中包含有明确对高污染项目的资金限制等内容,也有望进入国内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