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

重新审视所谓“中国水危机”

随着用水管理机制的优化,水资源或许已不再是华北发展的隐患,萨拉·罗杰斯认为。
  • en
  • 中文
<p>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现场。图片来源:Alamy</p>

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现场。图片来源:Alamy

编者按:文章回应了早前发表的《面对缺水之患,中国何以解忧?》一文, 点击此处阅读

近来有分析认为,水资源短缺问题正威胁着中国的经济安全,一场危机正在逼近。事实上,关于水危机的声音似乎一直未曾消散,对中国当局而言尤其如此。

中国的水供应和管理确实问题不小,但深入观察华北的情况,你会发现这些关于危机和短缺的表述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墨尔本大学)和一些同行对中国南水北调工程的管理和影响进行了合作研究,发现中国的经济发展目前没有受到水资源供应短缺的威胁,且在不久的将来也不太可能受到威胁。

危机并非迫在眉睫

类似法尔肯马克指数(Falkenmark index)这样的对水资源稀缺性进行广泛评估的方法往往被不加甄别地应用于中国,并成为中国广泛存在用水压力的证据。该指数衡量的是一个地区的人均淡水占有量——主要是降水和河流流量。虽然华北的数值肯定低于西欧和北美,但这本身并不是一个问题。

首先,民众对饮用水的需求要远低于许多发达国家。原因在于中国有很大一部分人口生活在楼房里,没有自己的园子,多数农村家庭又不使用抽水马桶。在墨尔本这样的城市,高达35%的家庭用水不是用于浇灌园子,就是冲厕所,或者就是漏掉了。事实上,北京居民每年的平均用水量比墨尔本少50%到75%

其次,法尔肯马克指数没有考虑到从水库、河流或者地下抽取的水资源使用过后并不会就此消失这一事实。大部分的水都可以重复利用。事实上目前北京四分之一的水都是再循环水,从水量上来说,仅略少于南水北调工程的长江引水量。再循环水供给的增加,以及南水北调工程似乎使北京地下水水位有所回升(地下水水位下降往往被认为是北京面临水危机的证明)。官方数据显示,北京的地下水水位自2010年起一直保持稳定,并在2015和2016年略有上升。

此外,北京如果真的面临巨大的用水压力,2016年就不可能在公园绿地和环境流量方面使用超过10亿立方米的水。同样,北京官方的用水量数据显示,生态用水是该市用量增长最快的一类水资源。

需求重于供应,质量重于数量

虽然这场危机可能被夸大了,但我们并不认为华北的水供应没有问题。但正如关于水供应的争论常常提到的那样,问题更多的在于对需求进行管理,而不是无限扩大供应。

中国尽管仍在建设大型的供水设施,但也越来越重视对需求的管理。从历史上来看,中国几乎没有提高用水效率的激励机制,但京津冀地区正在试点合同节水管理的新举措,未来几年该项目全国试点将增加至100个。

以市场为导向的水分配机制也在崛起。中国水权交易所于2016年年中正式启动,其目的是促进区域和各部门之间水权的交易。国家水权交易试点取得的经验也成为进一步建立有益于水权交易市场发展的法律、政策和治理基础设施的借鉴。

中国似乎也在通过连接水基础设施来管理用水需求。除了拓展南水北调工程,我们还发现有上百个小型水利基础设施项目(水库和运河)正在建设中,其目的是在增加供水的同时,把(天然和人工)水系联系起来,以便将水调到需要的或者能得到最有效利用的地方。这个有形的基础设施网络可以和水权交易一起可以被理解为国家供水网的雏形。

中国的水资源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广泛的水污染造成的。但我们有理由对中国解决水污染问题持乐观态度。2014年,总理李克强宣布拨款2万亿元人民币治理水污染问题,并列出了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2015年4月,国务院出台“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河长制度。2018年3月的行政改革应进一步加强这些污染治理工作的力度。

华北全速前进

如果说水资源确实是华北经济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那么水供应就应当是地方产业主要担心的问题,也就不太可能有类似通过雄安新区的建设进一步带动京津冀地区经济的计划。

北京的行业用户似乎对水资源的关注很少。最近我们采访了15家公司,只有一家公司提到了对用水的限制,而这个限制因素是价格。该公司所在行业特殊,每立方米的水费是160元,相比之下城市里的制造企业所需支付的水费只有9.5元(执行特殊水价的行业包括:洗车业、洗浴业、纯净水业、高尔夫球场和滑雪场)。此外,行业用水配额的计算是以历史用水量为基础的。公司若想提高产量,就必须申请增加配额。但除此之外,水资源的供应和消耗都属于日常惯例。

雄安新区的建设继续快速推进:新城将承接北京的非首都功能,预计需要300到500万的劳动人口。对水资源、土地和人口承载力的评估已经完成,而这个“千年大计”并没有因此暂停。

按设想,雄安新区将成为一个生态城市,主要采用可再生能源,并且汇集各种高科技和低污染行业。新区的建设已经得到了南水北调工程中线的支持,并从黄河引水补给中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白洋淀。

总体来说,华北需要的不是更多水,而是更好地管理其所拥有的水资源,这包括加强污染防治和提高用水效率。有迹象表明,这两方面都有所进展。

未来几年,中国的饮用水量预计将不降反增,而且为满足(甚至提高)用水需求,中国还将继续通过扩大流域间调水工程、新建供水基础设施和水权交易平台等渠道调水。随着一张几乎覆盖全国的水网铺陈开来,水供应将不会成为制约中国发展的主要因素。

 

感谢以下项目合作者的协助:江旻、史晨辰、张文静、迈克尔·韦伯(Michael Webber)、布莱恩·芬利森(Brian Finlayson)、伊恩·拉瑟福德(Ian Rutherfurd)、约翰·巴奈特(Jon Barnett)、马克·王(Mark Wang)、江红(墨尔本大学)以及布雷特·克劳-米勒(Britt Crow-Miller)(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和陈丹(河海大学)。

 

翻译:金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