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

中国的生态高原政策

气候变化给青藏高原上的草原物种带来新的威胁。本周,多位作者将报道中国政府如何应对这一挑战及其环境和社会影响,贝丝•沃尔克率先对这一问题做出介绍。
中文

青藏高原的草地一直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草原生态系统之一。自从2000年中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开始以来,这一地区作为“第三极”的全球重要性更是得到广泛认知。青藏高原既是全世界40%人口命脉所系的“水塔”,又是拥有独特自然和文化财富的地理区域。

五千年来,传统的牧业和狩猎一直维系着这个脆弱的高海拔生态系统的生存。但是,如今气候变化使这里面临着空前的压力。比如,在高原腹地黄河源地区,三分之一以上的草原已经退化成半荒漠状态。

过去十年中,中国政府已经采取许多政策来遏制荒漠化趋势,保护草原的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实行的政策包括划分牧场所有权,围栏放牧等等。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启动,中国政府采取的第一个行动就是全国性的环境恢复措施,在农业方面是“退耕还林”,在牧业方面就是“退牧还草”。要想让退化的草原恢复到其自然状态,必须进行十年以上的禁牧,这就是上述政策的基础前提,因此牲畜必须迁移。现在,一轮空前的禁牧行动正在青藏高原的草原上展开。

但是,这一政策近来已经被另一个新的保护计划所超越,这就是“生态移民”。其做法就是让面临重大环境压力的地区人民移走,以便开展保护工作,9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如此。2002年,生态移民正式成为一项国策。主要实施对象就是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青海三江源地区(即黄河、长江和湄公河这三条亚洲大河的源头)。2003年,该地区成为世界第二大自然保护区,同时也是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湿地保护区。

现在,成千上万户居民被迁离脆弱的草原地带,到新居所从事农业,或者到新的城镇居住。比如,青海已经新建起35个新的定居点,还有51个正在建设。根据政府的规划,截至今年初,已有超过10万名三江源居民得到重新安置(占当地人口的17%),以保护脆弱的草原生态。

但是,这些安置项目引起了学界的密切关注,主要是关于移民政策及其对中国少数民族的影响。有些学者提出,这样的项目不仅仅牵涉到环境保护,也涉及游牧民族的 城市化问题(在这个个案中,大部分少数民族是藏族和蒙古族)。此外,近来的研究表明过度放牧实际上并不是环境退化的主要原因。

叶蓓的文章《如此草原恢复》,明天将在中外对话网站发表。在文中,她对近年来中国政府的草原治理政策和移民安置计划进行了讨论。她说最新研究表明此类措 施的环境和社会效益可能被过度渲染。接下来,朱迪丝·沙皮洛将对美国南达科他州的拉科塔印第安部落的悲惨历史进行仔细回顾,并分析哪些教训是中国可以从中 吸取的。

贝丝·沃尔克,中外对话“第三极”项目研究人员。
 
首页图片由 reurinkj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