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

气候博弈:中国是赢家还是输家?

巴厘岛会议上中国以积极的态度和政策站到了抗击全球变暖危机的前沿。但同时,中国的努力也将因此而经受更大的国际监督和考验。李泰格报道。
  • en
  • 中文

巴厘谈判结束之后,中国一家非常有影响力的报纸——《南方周末》发表评论认为,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是赢家。

在这场错综复杂的谈判中,中国真的是赢家吗?

与以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简称《公约》)缔约方大会不同,中国在巴厘岛采取了主动出击的策略。在大会第一天的发言中,中国代表团副团长、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司长苏伟就提议,可以将《公约》下的长期合作行动对话机制转换为正式的工作小组,讨论所有发达国家的减排责任。

显然,这一提议主要针对美国。美国没有加入《京都议定书》,但《公约》对其仍然有法律约束力。

苏伟还表示,“发展中国家应通过政策措施承诺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更大贡献,发达国家应为此提供资金、技术转让和加强能力建设 ” 。

中国代表团团长、国家发改委负责气候变化工作的副主任解振华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也说,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应在发达国家提供相应支持,即建立减缓、适应的技术转让和资金机制的基础上,“根据各自的国情,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的速度”。

观察人士称,这是中国第一次提出发展中国家的实质性承诺,并且为美国的问题设置正式的解决方案。

苏伟后来对中国媒体透露,中国代表团奔赴巴厘岛之前就准备了具体的提议,期望对谈判有实质性的推动,“各方不能只是空对空地谈” 。

中国立场的积极变化赢得了多方人士的好评。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气候变化项目总监汉斯 佛尔莫( Hans Verolme ):“中国等发展中国家雄心勃勃地来到巴厘岛,表现出了足够的灵活性”。

中国此次在巴厘岛的主动出击,离不开国内节能减排行动的根基。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华盛顿邮报》上发表的文章中就指出,中国计划在五年时间内将单位 GDP 能耗减少20%,“这与欧盟承诺在 2020 年前将温室气体排放减少20%在本质上相差不远。”

在为期半个月的巴厘岛谈判中,中国代表团比从前更加活跃。世界自然基金会、绿色和平、气候集团、德国伯尔基金会等多家非政府组织的人士都与中国代表团的主要成员有交流的机会。中国代表团还在谈判期间举行了两场小规模的中国媒体见面会,分别由副团长苏伟和团长解振华出面回答记者的问题。

当然,中国的公共关系策略仍有待改进。很多国外人士并不了解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方面所开展的工作, 苏伟也承认中国过去“做得多,说得少 ”。在巴厘谈判期间,多家外国媒体的记者希望采访到中国代表,但40 人的中国代表团之中没有专门的新闻官,中国也没有举行向所有媒体开放的新闻发布会。

大会的最后一天,有家外国媒体 (DPA) 甚至发布消息称,中国和印度阻挠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中国代表团听说这则消息时,显得非常委屈。此时,代表团一些成员开始谈论沟通外国媒体、传递准确事实的重要性。

实际上,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分享诺贝尔和平奖的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在巴厘岛的演讲中抨击说, 美国才是谈判进程的主要阻挠者。

几乎是在谈判的最后一刻,美国代表团终于同意通过“巴厘路线图”。各方将在今后两年中进行高强度谈判,争取到2009 年达成具体协议,从而保证国际社会在《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满之后,即 2012 年之后执行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措施。

巴厘路线图是各方妥协的结果。由于美国、日本和加拿大的反对,欧盟和发展中国家关于“发达国家到2020 年至少应在1990 年基础上减排25% 至40%”的主张没有清晰地写进决议的案文。但无论如何,美国搭上了车,今后的谈判中可以名正言顺地讨论其减排指标问题。

根据这份路线图,发展中国家也将在发达国家提供技术、资金和能力建设支持的情况下,采取可测量、可报告和可核实的减缓排放行动。正如南非代表在发言中所说:“一年前,我们都难以想象发展中国家会同意采取可测量、可报告和可核实的减缓排放行动。”

经过发展中国家代表的极力争取,“可测量、可报告和可核实”这三个形容词也适用于发达国家提供的技术、资金和能力建设支持。

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战争中,中国需要资金,但更需要的恐怕是技术。根据《公约》规定,发达国家有责任向发展中国家转让环境友好技术,并支持发展中国家的自主开发,以增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多年以来,技术转让谈判进展甚微,而巴厘谈判终于出现了可喜的进步。当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技术转让等问题上还有极大分歧,未来的谈判必然荆棘密布。

美国《时代》杂志资深环境记者布赖恩沃什称,欧盟和发展中国家都是此次谈判的赢家,而美国是输家,因为美国最终也作出妥协使路线图得以通过,同时又显得自私和难以对付。

从“自私”的角度来讲,美国或许并不是输家,因为美国代表团极力维护的是其国家利益。但布什政府的立场在美国国内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批评。人们期待美国政府能够跨越自私的边界,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其应有的贡献。

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同意在后续谈判中讨论采取“可测量、可报告和可核实”的减缓排放行动这并不等于像发达国家那样承诺绝对减排指标 ,但无疑将给各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带来更大的压力。

中国已经在采取减缓温室气体排放速度的行动。 即使没有气候变化谈判,中国经济也需要转型。中国代表团团长解振华说,不论今后的谈判结果如何,不论美国在2008年总统大选之后是否批准《京都议定书》和承诺恰当的量化减排指标,“中国都会继续采取积极措施,推进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

但分析人士指出,巴厘路线图对发展中国家的减缓排放行动提出了“可核实”的要求,这意味着中国相关统计数据的可信度今后将经受考验。因此,中国需要采取一些预见性的应对措施,例如建立国际认可的评价标准。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国际社会共同行动,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对中国而言,在坚守国家利益的同时,成功实现向绿色经济的转型,并且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为人类应对气候变化事业做出更多贡献,就会是最终的赢家之一。

李泰格, 驻北京的环境与科学记者,擅长深度报道。1997年获四川大学工学硕士;2003-2004年,获Knight科学新闻奖学金资助,在麻省理工学院做访问学者。

首页图片由iy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