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

艺术家帮助污水河重新焕发生机

台湾艺术家吴玛丽开展的项目让一条被世人遗忘的城中小溪重新焕发生机
  • en
  • 中文
<p>地铁的开通和城市的快速发展让曾有着田园风光的竹围遭到了污染。&nbsp;吴玛丽 摄</p>

地铁的开通和城市的快速发展让曾有着田园风光的竹围遭到了污染。 吴玛丽 摄

台湾艺术家吴玛丽所从事的工作没有一丝消极的意味。2006年,她发起了“淡水河溯河行动”,召集当地大学的参与者与她一起乘船开展溯河行动,并收集沿途河流的水位、水质等数据。2008年,她又策划了《台北明天还是一个湖》,邀请参观者到台北市立美术馆旁搭建起的菜园里采摘。

最近吴玛丽参与的一个项目不仅要让观者重新感受自然之美,更要让大地找回已经失去自然景观。在她和一小群艺术家以及当地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树梅坑溪这条台北竹围附近的淡水河支流重新焕发了生机。

竹围曾经是一片有着田园风光农业区。然而,随着地铁的开通和城市的快速发展,这里的环境逐渐受到了破坏和污染。吴玛丽的家就在这里。当她看到这条破败的河流的时候便决定将这里作为她下一个项目的重点。

2011年3月到2012年7月间,吴玛丽及合作伙伴与河流沿岸社区紧密合作,开展了包括为小学生开设美术课、建立社区剧院等在内的一系列活动。此外,他们还邀请了城市规划、水资源利用、生态等领域的专家为该地区的生态修复出谋划策。

尽管项目已经正式结束,但是这一地区的活动却并未终止,而且还吸引了当地政府部门的注意。据吴玛丽说,政府已经同意帮助清理这条河流。该项目已经获得台湾台新艺术奖提名。

2011年吴玛丽曾这样对亚洲艺术文献库说道,“一个人可以在投身艺术的同时投身于环保。环保人士关注的是改变环境;而艺术家则从另一个角度用不同的方式讲述着一个相同的故事。他们为人们提供了另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而这,我认为,是两者之间唯一的区别。”

吴玛丽曾就读于德国杜塞尔多夫国家艺术学院,1986年后回到台湾生活和工作,并利用所学投身于女性和历史问题的探索。最近几年,她逐渐将重心放在环境问题上。正如她在接受采访时说的那样,“尽管主题不同,但是我工作的真正核心却只有一个,那就是怎样才能让人在环境中生活的更加舒服?”

中外对话的柯瑞恩•普提尔就树梅坑溪项目采访了吴玛丽。

柯瑞恩•普提尔(以下简称普):您如何定义“环境”与您所做的工作之间的关系?

吴玛丽(以下简称吴):开始的时候,我是从生态的角度来看待环境的。但是,当我从事社区工作之后,我发现,如果关心环境问题的话,就必须要尊重社会问题。弱势群体通常所处的环境都不太好。这是一个问题的两面。

普:您对于华语世界中艺术家投身环保事业怎么看?

吴:有些艺术家感兴趣的是城市问题,而不是环境问题。我觉得专注于这类题材的人并不多。大多数艺术家身处在都市环境中。而在城市里,你看不到真正的自然。这也就是为什么大多数人对自然漠不关心的原因。

普:树梅坑溪是什么,它是怎样成为您工作重点的?

吴:它是我家附近的一条小溪。因为附近有一家养猪场,所以水质受到严重污染。养猪场排到河里的污水没有经过收集净化,散发着恶臭。我不明白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我溯河而上,发现上游的水质非常干净。

当时我就想,这个问题需要得到解决,所以就邀请了一些艺术家跟我合作。我们与当地的学校和大学一起组织了一些项目,并通过这种方式给水务部门施加影响。我们曾经向他们反映过问题,但是他们说这条小溪太小了,所以没有相关的信息。然而,现在,政府已经承担起了这条小溪的净化责任。

普: 树梅坑溪会有一个怎样的未来?

吴:通过我们开展的活动,现在有更多的人关注树梅坑溪的问题,也有了更多的举措。但是,我们的工作并未结束,有很多不同领域的专家——一些自然、鸟类、水资源、城市规划等方面的专家还在继续努力。

普:让您最高兴的是什么?

吴:我们的项目刚刚开始的时候,很少有人知道这条溪,因为它被掩盖起来了。可是现在,很多人都知道它,甚至政府都知道了。在我看来,这就是一个很大的成就。

翻译:东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