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

东江超载

东江是珠江的一条支流,更是香港数百万人民的饮水命脉;但这一宝贵的饮用水资源正遭受多重威胁,东江可持续性发展路在何方,刘素报道。
  • en
  • 中文

东江直接肩负着河源、惠州、东莞、深圳、广州及香港近四千万人的生产、生活、生态用水,对粤港两地社会、经济及民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香港思汇政策研究所于2011年10月-11月对东江流域进行了为期两周的考察。

东江可用水量已饱和,难以支持需求增长

东江流域在全国率先实行水资源配置方案。早于2008年就确立了可供分配的最大水量、实施总量控制。至2010年,流域分水五市(不计香港)的实际用水量均已超出或接近分水指标, 尤其是高度依赖东江供水的深圳、东莞、河源和惠州。

2020年的预期用水量,深圳、惠州及东莞均有巨大供水缺口;河源和广州(主要是增城)虽没有明确的预测数据,但根据发展现状和未来规划,用水量势必增加;届时香港用水需求也将达到东江分水指标上限。(表一)

可以预见,东江目前已经满负荷的分水方案,难以支撑流域各市继续增长的用水需求。未来供港水的弹性空间将会缩小、东江分水的格局将会改变。

叠加效应加速水质恶化,加剧缺水

人口总数、城市化及工业化的同步峰值将对中国环境造成难以承受的压力, 东江流域也不例外。

流域五市中,广州、深圳及东莞早已完成城市化,其城市经济及生活对水资源高度依赖并受到极大制约。高度依赖东江分水配额的惠州与河源,是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工业化伴随城市化,使供水压力激增。且流域的农业基地、工业基地及城市化在空间上重叠,造成环境压力在时间和空间上叠加,远远超出环境容量。以广州为例,到2020年,即使全部废污水处理达标排放,其污染物入河总量仍远超水体纳污能力。

 表一:东江流域各市用水预期(亿立方米)

*广州全市用水量
**正常来水年106.64亿立方米,特枯来水年101.83亿立方米。
 
产业转移对水资源造成多重威胁

广东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正是经济不发达且生态很脆弱的粤东、西两翼及粤北山区,亦是珠江三源的河流上游地区。

产业转移是工业用水飙升、承接地用水负担加重、水资源短缺加剧;执法不严、监管不力、废水处理设施建设落后、工业废水排放标准与环境要求脱节等,造成废污水排放增加;大小水电密集开发,削弱水体自净能力并快速消耗着水源地水体纳污容量。

同时,一些资源密集型的企业以“新能源、新材料”的名义落地,刺激当地矿业开发,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丧失水源涵养功能。

被冷落的东江源区

东江源区位处江西,行政上归江西管,但流域上归东江流域管理局管。而东管局并不拥有跨行政区域的管理实权,造成流域管理机制的错配。这种错配使东江源区长期处于“责任共担,但利益不能共享”的境地,其困难常“被遗忘”。东江源区的寻乌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为保护东江源做出了努力,但如果没有长效机制从政策、资金和技术方面给予支持,保护工作将难以为继。

乡村河溪基本卫生防护缺失

从东江下游到东江源头,乡村垃圾及污水基本没有集中收集处理,随处抛弃、就近排污。这不仅反映村民意识跟不上时代变迁、更凸显政府在农村社会管理方面的缺位。农业面源污染,更加剧河溪污染。

结论

东江已经超载。如果任由现行发展模式持续高速推进,东江流域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将不可持续;受惠于东江分水协议的各城市亦将极大的受制于东江分水,并且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虽然“一国两制”是中港关系的总则,香港不能忽视国务院关于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的最新政策,但也应该以开放的态度,制定符合香港长远利益的水政策,以水定需,量水发展。

详细报告可从以下网址下载:流动资产 Ⅱ – 广东省产业转移对水资源的威胁:警惕重蹈珠三角覆辙流动资产 IIIA:东江超载 – 2011东江考察报告流动资产 IIIB: 图说东江考察

刘素,思汇政策研究所大中华经理

图为东江支流东宝河边上莱索思工厂的排污口,来源:绿色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