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

中国模式进入非洲的忧虑(2)

在文章的第二部分中,易懿敏认为中国可以通过更加开放的对话来改善对非洲的援助和投资政策。
  • en
  • 中文

中国对非投资的环境及社会影响

中国在能源、矿产、大坝建设、林业、农业等领域的投资给非洲带来了复杂的环境和社会影响。

中国在非洲的能源投资包括石油、新能源等,其中石油投资最受瞩目。据田春荣《2009年中国石油进出口状况分析》一文,2009年,安哥拉、苏丹和利比亚等非洲产油国向中国供应原油6142万吨,在中国原油进口总量中占30.1%。

此外,中国在非矿业投资近年亦突然升温,其特点之一是民营资本的进入异常活跃。文章第一部分提到的赞比亚矿业劳资冲突事件,暴露了中国私营矿企只雇佣“临时工”;不支付福利;以枪械对工潮;习惯靠“上层关系”摆平矛盾等等不良习气。而且由于中国企业往往忽视来自当地公民社会的声音,对来自非政府组织的沟通、谈判请求不予理睬,错过了减缓矛盾的时机,加剧了一些投资带来的不良影响。

大坝工程往往耗资巨大,其环境与社会影响也相应引起较大关注。据国际河流网站《中国在非洲的环境足迹》一文介绍,近几年中国在非洲已建或在建的几座受到舆论关注的大坝工程包括加纳的布维(Bui)大坝(淹没布维国家公园的四分之一)、加蓬的Kongou大坝(给伊温多国家公园的森林造成不利影响)、苏丹的麦洛维大坝(水位的剧烈波动和淤泥将对水域生态、水质和公众健康产生严重的不利影响)、莫桑比克的姆潘达•恩库瓦(Mphanda Nkuwa)大坝和埃塞俄比亚的吉布3大坝。

莫桑比克赞比西河上的姆潘达•恩库瓦大坝水电站项目的环境及社会影响在非洲很有代表性。该项目早在2006年4月就被提出,但直到2010年8月才由莫桑比克能源部长南布雷特正式宣布启动建设。该项目70%的资金通过银行融资解决。中国进出口银行很有可能已为该项目提供贷款。

2006年,姆潘达•恩库瓦水电站项目刚被提出,就引起莫桑比克环保组织的关注,并针对中国进出口银行进行游说工作试图阻止其融资过程,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条:首先,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在赞比西河修建的卡奥拉巴萨(Cahora Bassa)水坝所产生的电力足够整个莫桑比克使用,但是实际上这些电却全部被卖给了南非,就连首都马普托的用电也需要从南非买入。莫桑比克缺少的不是电力,而是电网等基础设施(莫桑比克80%以上的地区仍没有电网),甚至缺少的也不是电网,因为在实际生活中,即便那些在电网覆盖范围的贫穷社区,他们也没有多余的钱去消费电力,莫桑比克人民实际用电率低于10%。其次,赞比西河口三角洲几十年来受到卡奥拉巴萨大坝引发的侵蚀,恢复下游生态平衡的计划正在制订中,但姆潘达•恩库瓦大坝的建设会让下游生态恢复任务永远也不能完成。最后,待建的耗资23亿美元的姆潘达•恩库瓦大坝的大部分发电量仍将卖给南非。

在非洲,很多在建或已建的大坝项目都对当地环境及社区产生了类似的影响。生活在河流沿岸的居民无法享受到修建大坝带来的电力供应及经济增长等好处,相反由于大坝的建设,他们将面临移民、放弃赖以生存的捕鱼、农耕等生计的困境。而由于这类项目在非洲的运作往往缺乏透明度,资金支持又往往自海外,非洲本土NGO帮助沿岸居民争取权利的努力很难有效。

对国际河流上的大坝建设的投资更应被审慎对待。2010年10月,肯尼亚发生了一次针对中国大坝投资的游行,抗议中国工商银行为埃塞俄比亚的吉布3号大坝提供5亿美元的贷款。吉布3号大坝是埃塞俄比亚迄今为止最大的基建项目,将修建在埃塞俄比亚境内的奥姆河上,该河是肯尼亚北部图尔卡娜湖的生命线。非洲的一些非政府机构认为,发电能力187万千瓦的吉布3号大坝如果建成,将急剧减少奥姆河注入图尔卡纳湖的径流量,从而威胁该湖的生命及30万居民的生计;此外,图尔卡纳湖环境恶化,也将加剧本区部落间的冲突,可能使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和苏丹边境原本不安定的区域更加动荡。中国工商银行目前尚未对外公布其为该项目提供贷款的事实,也未回应来自非洲非政府组织的质疑。

在森林方面,对于加蓬、喀麦隆、赤道几内亚、刚果共和国、莫桑比克等一些非洲国家来说,过度、非法的木材贸易是破坏其丰富森林资源的主要力量。这些国家往往拥有一系列比较完善的森林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但是据当地关注森林保护与木材贸易的NGO的陈述,这些法律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被严格执行,对非法采伐、运输、出口睁一支眼闭一只眼的腐败的现象时见发生,另外在包括华人在内的木材商人的怂恿之下,当地居民往往手持批条而过度砍伐,而当局缺少足够力量来监管,这些原因造成当地森林资源急剧减少。以坦桑尼亚为例,据估计,在2005年的坦桑尼亚,94%的木材是非法采伐的。木材资源的减少,除了对环境造成破坏外,也大大影响了原本依靠森林资源为生的居民的生计。此外,《中国的非洲》一书中提到,中国商人还被指责在砍伐过程中非法捕猎当地受保护的动物。

改善中国对非援助与投资方式的建议

对非投资暴露出的一个问题是,相关政策仍只是基本的纲要,尚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与标准,实施过程中也还缺少信息公开、公众参与方面的考虑,也因此外界尚不清楚这些要求是否被严格执行,以及执行时的标准。

例如,中国《对外援助成套项目管理办法》特别规定了成套项目考察分为可行性考察和专业考察两个阶段,分别委托不同的企业针对不同侧重点进行考察,但并未将考察内容细化,不清楚环境及社会影响评价在其中所占比重及操作标准。

中国曾是世界上一个主要的国际受援国,因此,自身经验的总结与思考对中国的对外援助也非常重要。如何妥善利用国际援助来解决教育、基础设施、减贫、饮用水安全等方面的问题?在经济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如何保护本土经济?如何保证农业等基础产业的坚实地位,并保护农民利益?片面注重经济增长会对环境及社会带来什么不良影响,如何纠偏?等等。从国内的讨论及为了纠正投资的不良影响所做出的艰难尝试上,人们将学习到相应的经验。

此外,中国还应以更开放的态度来讨论所产生的影响,以辨识清楚哪些是成功的可推广的经验,哪些是应该避免重蹈覆辙的。在这个基础上,来自不同参与方的人们才能够真正讨论如何改善中国对非的援助与投资。

易懿敏,愚公移山项目官员,研究经济增长对中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带来的社会与环境影响。自然之友会员。 

图片内容为 苏丹麦洛维大坝  作者: David Haberla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