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

中国学者研究从雅鲁藏布江调水到新疆

中国对水利工程的热情有增无减,但最新出台的“西线调水”方案是否也得到了当局的支持?章轲报道。
  • en
  • 中文

中国又有科学家提出新的大规模调水方案:从西藏的雅鲁藏布江调水,顺着青藏铁路到青海省格尔木,再到河西走廊,最终到达新疆。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光谦是这个方案的提出者。尽管尚未得到水利部的支持,但王光谦坚持强调说自己的这个方案“是可行的。”

6月3日,王光谦透露,中国有关部门已经开始考虑西线调水方案。他告诉记者,6月2日,原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召集王光谦等人听取了有关西线调水的汇报,大家的一致看法是“西线调水到时间了”。

此前有人提出的西线调水方案计划年引水2000亿立方米,相当于4条黄河水量,主体工程耗资预计超过2000亿元,又将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史无前例的重大工程”。

至于为何要西线调水,王光谦解释说,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近年来,长江、黄河中下游流域的用水量大增。由于受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地表荒漠化严重,长江、黄河上游来水也日益减少(欲知更多此区域水资源质量和供应的威胁,包括来自喜马拉雅山脉冰川融化所带来的威胁,请看中外对话报告《第三极水域:威胁之源生存之源》)。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的调查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黄河上游兰州以上河段来水量年平均减少13%,2002年水量减少高达46%。

另外,粮食主产区的河南、新疆等地大量开采地下水。如今,北至哈尔滨,西到乌鲁木齐,东达上海,南到海口,几乎所有大中城市都因超采地下水而出现地下漏斗。“这种生产生活方式肯定是不可持续的,而西南等地区的丰富水资源还有一定的开发潜力。”王光谦说。

中科院的统计显示,青藏高原、云贵高原上的雅鲁藏布江、怒江和澜沧江等江河每年出境量为6366亿至8109亿立方米。由于这些江水在中国境内开发利用很少,基本上大部分都流到境外东南亚和印度等国家。

记者注意到,王光谦所说的西线调水工程与2002年12月国务院批准的《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内容有所不同。该规划提出的西线工程是“从长江上游的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引水入黄河上游”,以解决黄河上、中游的青海、甘肃、宁夏等省份的用水问题。

不过,记者从国务院南水北调办了解到,到目前为止,南水北调的西线工程具体方案仍未定稿。今年5月13日,国务院南水北调办主任鄂竟平在党组会议上曾表示:“目前,西线调水前期工作与客观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如何从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说明西线调水工程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可行性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王光谦透露,最早由民间水利专家郭开提出的“大西线”引水方案得到了许多人的肯定,“大家听了之后都热血沸腾。”他说。

郭开是“大西线”引水方案的首倡者。郭开告诉记者,“大西线”这个名称最初是为了区别于南水北调的西线方案,它的“大”就在于引雅鲁藏布江的水到大西北。

早在1990年,郭开就提出了“大西线调水工程”方案的设想。具体内容是:引雅鲁藏布江水,穿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过阿坝分水岭入黄河。计划年引水2006亿立方米。

郭开相信,他的这一方案不仅可以从根本上缓解中国北方的缺水问题,还会在改造沙漠、扩大耕地、增加电力、创造就业岗位等方面带来诸多好处。

“时间只需要5到8年,总投资按1997年不变价为2250亿元。”郭开说,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等江河每年可取水量3800亿立方米,足可保证2006亿立方米的取水量,这相当于4条黄河的总流量。

“郭开提出的南水北调‘大西线’引水方案,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启发和希望。”原全国政协副主席赵南起说。多年来,赵南起一直是“大西线”引水方案的坚定支持者。

但这一方案并没有得到水利部等权威部门和机构的认同。原水利部部长汪恕诚曾公开表示,“‘大西线’其中错误的概念太多”,“缺乏科学常识”。一些国际和国内的环保组织也担心,这一工程可能造成复杂而深远的生态环境影响。

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完善南北调配、东西互济、河库联调的水资源调配体系,建设一批跨流域调水和骨干水源工程”,“推动解决西南等地区工程性缺水和西北等地区资源性缺水问题”。

记者注意到,有关西线调水的方案目前正在多个层面开展调研和论证。除了上述两个西线调水方案外,原长江水利资源委员会委员林一山提出的“大西线调水”方案、中科院自然资源考察委员会研究院陈传友提出的“藏水北调”方案、原电力部贵阳勘探设计院提出的“大西线调水”方案等等,大意都是将青藏高原大量的水资源调往中国的西部、北部地区。

据悉,目前王光谦等人率领的研究团队和国务院南水北调办正在组织专家开展西线调水的可行性研究。

长期跟踪“大西线”引水方案的《西藏之水救中国》作者李伶告诉记者,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正在采用“高性能计算机与数据模拟”方式,对“大西线”方案进行仿真模拟,以检验这一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因为以前的三峡工程、新疆额尔齐斯河、伊犁河、塔里木河三大流域治理都是通过数据仿真模拟,用清晰逼真的三维动态图像,直观地证明了其可行性,才使中央领导同志下定决心上马的。”李伶说。

李伶告诉记者,目前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已经初步做出了一个模拟仿真图,但因为采集的数据有限,仿真图尚不能匆忙公布。

李伶认为,青藏铁路的科技攻关和工程实践横扫了“大西线”工程技术上的难题。青藏铁路的建设解决了多年冻土、高寒缺氧和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工程难题,青藏铁路仅环保总投资就达20多亿元。

“既然在4500米以上至海拔5072米的地段建设青藏铁路都能取得这样好的成就,那么在比它低得多的海拔3588至3366米地段施工‘大西线’就更不在话下了。”李伶说。

章轲,《第一财经日报》记者

图片来自  Polly.W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