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

书评:中国民间环保力量,你们还要成长多久?

洪大用的《中国民间环保力量的成长》一书认为中国正在进行一场政府主导的环保运动。无剑提问:“民间的环保力量何时才能够壮大?”
  • en
  • 中文

《中国民间环保力量的成长》
洪大用等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看完《中国民间环保力量的成长》,第一感觉就是书的英文名似乎更确切些:The Growing Nongovernment Forces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China——“成长中的中国环保力量”,这比中文书名更能体现其社会学而非史学著作的特质。growing一词,充分表明中国的民间环保力量未来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这也彰显出现实与希望之间仍然存在着某些张力。《成长》一书非常动态地描述了当代中国民间环保力量的兴起、现状与发展趋向;论证了短短十多年间,民间环保社团、基层社区与环保企业三股民间力量在中国环保格局中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也论述了中国民众在经济发展主旋律下环境保护意识的逐渐觉醒。

环保问题是现代社会的困境之一,是随着社会转型与经济发展而逐渐凸显出来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对于中国来说,一百多年来的社会转型,断断续续地处于战争、革命或运动之中,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运动或许应该从1978年开始起算。因此,中国从传统社会的秩序安排中逐渐走出来才短短30年,而各种民间力量能够逐渐发挥出越来越大的能量,已经非常不容易。根据一项调查表明,仅仅到2004年,中国就已经有各类民间环保团体近44000家,其中核心型民间环保组织3000多家。民间环保组织“越来越注意公开发出自己的声音,扮演公众代言人的角色”,在政府环保法律、政策的制定过程中的参与也越来越多。

如书中所言,中国的环保运动是“政府主导型”的,民间环保力量的作用仍然非常有限,这是现实的国情,也是传统使然。秦汉以来的中国是一个两头大,中间小的社会,官与民的矛盾一直是这个社会的主要矛盾。官与民,即政府与私人之间缺少必要的中介,老百姓的私人联合体常常被官府视为眼中钉肉中刺,视作统治的主要敌人之一。即使是当代中国,这种传统的惯性依然非常强大。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中国纯粹的民间团体还不多,环保民间团体更是非常少,即使有,绝大多数也只是名义上的民间团体,而实际上是政府部门的延伸,或者说是“自上而下组建的半官方社团,实际上是政府进行社会动员的工具”。从2005年成立的中华环保联合会来看,其名誉主席、主席、副主席和秘书长绝大多数是现任或离任的官员。

从事实角度来看,本书为人们了解中国民间环保组织的发展历程与现状提供了翔实的资料,但从价值角度而言,我并不完全赞成作者所预设的立场。作者认为我国现有的民间环保社团具有性格上的“优势”:首先我国的民间环保社团不持极端的环保主义立场,采取理性的态度,寻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统一;其次,我国的民间环保组织不采取与政府对抗的不合作态度,绝大部分是作为“政府的帮忙人”或“合作伙伴”,“它们几乎不涉及政府不支持的领域”;再次,我国的环保组织延续了政府动员型的特征,主要在体制内运作。很明显,本书作者对此是持肯定态度的,但就这三个特点来看,我们不难找出中国的民间环保社团,甚至整个中国公民社会仍然只是在缓慢成长中的某些原因。

如前所述,由于传统力量与现实制度环境的约束,中国的环境保护一直是“政府主导型”的模式,而这种模式与其称作“政府主导型”,不若称作“民间缺位型”,也就是说,绝大多数民间力量的运作,只不过是官方行为的延伸和衍生而已,缺乏自己的理念与个性。中国社会的运作仍然保留着“全能政府”或“大政府小社会”的遗迹。官方对于民间环保力量的兴起可谓又喜又忧。喜的是,政府逐渐感觉到“政府主导型”模式的各种局限,而民间环保力量的逐渐壮大,可以缓解政府的压力,从而发挥更大的能量来处理环境保护和其他社会问题,近十多年的现实也证明了这一点。但似乎又有不少担忧。首先,由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环境问题也逐渐全球化了,国家主权与全球化之间的张力越来越大,官方的对内控制力与其统治正当性基础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其次,公民社会的壮大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把握这个过程的节奏也是政府需要考虑的问题;再次,由于意识形态和文明的冲突,国外敌对势力和反华势力的活动仍然非常猖獗,而各类民间团体是其进行渗透的渠道之一。因此,中国官方对于民间结社的控制仍然是非常严格,即使到现在,很多民间环保组织仍然面临着正式登记的难题。

因此,中国的民间环保社团具有以上的性格特征并不是偶然的。因为人员、资金或其他资源的限制,它们在体制外很难生存,所以只能依靠体制,在体制内获得资源并开展活动,甚至寻找各级官员担任社团的领导或者顾问,通过政府的某个系统或机构来发展会员;因为表达渠道和活动范围有限,所以他们不敢发出与官方过于不同的声音,而以“政府的帮忙者”自居;他们也不敢采取极端环保主义的立场,来扰乱经济发展的大局。

当然我并非反对这些性格,我只是认为,所有的民间环保团体都千人一面,似乎太过单调了些,在不违反法律的情况下,让人们自由表达对环境保护的主张,这不仅对于环境保护的公共利益无害,而且也会给政府的环境政策制定形成一定的压力而避免草率决策。

包括民间环保力量在内的中国公民社会,仍然还在成长中,但是我仍不禁要问,你们到底还要成长多久?

 

作者简介:无剑,清华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