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

美丽天鹅城背后的巨大代价

这里是黄河流域的第一座大型水坝,如今却变身成为一片候鸟越冬栖息地,然而这番“华丽”转变背后却是当地农民和居民付出的巨大代价。
  • en
  • 中文
<p>三门峡水库的大天鹅。图片来源:Alamy</p>

三门峡水库的大天鹅。图片来源:Alamy

以三门峡大坝为故事背景的微电影《天鹅城之恋》(Love Story in Swan City)于2013年在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随后便引起了人们对这座大坝和水库的广泛关注。三门峡大坝建于上世纪50年代末,以临近的河南省三门峡市命名,是中国在黄河流域建设的第一座大坝。

女主角李素云是一位来自北京的女记者,她试图阻止当地农民狩猎天鹅。但农民们认为,他们这样做只是为了维持生计,并没有搭理李素云的要求。男主角刘思远报名参加三门峡大坝建设。他看到这一幕后赶忙跑过来调停。刘思远告诉当地农民,这些天鹅来自西伯利亚,捕杀这些天鹅就是破坏中苏友谊。听到这样的指责,农民们赶紧悄悄离开了。

但是,电影中的政治言论和爱情故事都没有引起我的共鸣。相反,我发现在上世纪50年代,三门峡大坝并没有大量天鹅生活的迹象。三门峡政府是这个影片的主要赞助方,于是这个关于三门峡大坝建设的故事以旅游宣传片的形式展现。当地政府希望借此提高当地天鹅的知名度。

三门峡大坝建设

1955年,在前苏联的协助下,中国开始在黄河三门峡地区设计并建造第一座混凝土大坝。成千上万的工人、工程师和政府官员被调遣到三门峡。而与此同时,为了建设大坝,库区20多万原著居民则被搬迁安置到陕西、山西,以及河南省的其他地区。由于黄河在进入三角洲地区之前裹挟了大量泥沙,水库淤积现象严重,导致大坝被迫多次进行改造。

事实上,三门峡水库从未达到过预期水位。因此,上世纪50年代为泄洪而清空的大量农田仍然裸露在水面之上。所以,不少曾经因水库建设而背井离乡的河南农民离开了国家分配的居民安置点,重新回到库区自己曾经的家园。

直到1973年,在经过多年实验之后,三门峡大坝的工程师们终于摸索出了“旱季蓄水,汛期放水”这种可持续的水库运行方式。这样一来,每到春末夏初,水库水位下降,就会暴露出不少肥沃的土地。当地农民就会迅速返回这些地区进行耕种,以此贴补家用。

1995年,也就是三门峡水库项目启动40年后,随着中国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中国政府建立了专门的三门峡湿地自然保护区,积极保护黄河地区生态环境。但是与上世纪90年代中国新建的不少自然保护区一样,由于资金不足和管理疏忽,并没有非常有效的保护措施。因此,在水库潮起潮落之间,当地农民的农业和渔业生产活动依然在继续着。

Sanmenxia dam
三门峡大坝。图片来源:baike

限制性保护 

2002年,黄河上又新建了另外一座大坝——小浪底水利枢纽。这座同样位于河南省的大坝加剧了黄河三角洲地区的湿地退化。此外,高速的城市化进程和不断增长的用水需求也导致华北地区地表水资源急剧下滑。但是,工程师们仍然有能力维持着三门峡水库的水位。上世纪90年代,从西伯利亚迁徙到三门峡水库过冬的大天鹅只有100只左右,而如今这个数字已经稳定增到了近10000只。这让当地官员萌生了开发以天鹅为特色的旅游产业的想法。

也就是从这时起,当地政府将农民在保护区的经济活动视为对天鹅栖息过冬的威胁。2013年,三门峡市政府下达指令,每年10月到来年3月是天鹅越冬保护期,在此期间保护区内禁止狩猎、捕鱼、土地复垦等经济活动。而在4月到9月期间,当地居民仍然可以进入保护区开展生产活动,比如种植生长周期较短的作物。但是,这种环境下的收成并没法得到保证,因为如果连日暴雨导致黄河下游面临洪水威胁,大坝管理方就会随时开闸向保护区泄洪。

近些年来,三门峡市政府已经逐步将保护区经济活动禁令期延长到了全年,严厉打击保护区内的一切“非法”活动,尤其是水上餐馆、捕鱼和农业种植等活动。

受损的民众利益

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和湿地保护法的颁布实际上将当地居民从事的狩猎等活动都定义为违法活动。当地农民认为,他们其实是遭受了双重损失。20世纪50年代,政府征用了他们在黄河沿岸的农田,经济补偿也不多,导致他们此后几十年的日子捉襟见肘。而失去退水期的农田耕种机会则是对他们经济收入的又一个重大打击。

从被重新安置的居民角度来看,全面禁止在三门峡大坝和水库形成的湿地保护区进行的一切生产活动是没有道理的。但是很遗憾,当地政府现有的“自然保护”政策并没有将人的利益这个因素纳入到湿地保护区的考虑范围之内。

如今全球范围内,大型混凝土大坝受到了环保人士的广泛批评,因为这种工程会破坏河流的生态环境。但是令人惊讶的是,三门峡大坝这个庞大的人工水力工程反而为上万只从北方迁徙而来的大天鹅和候鸟创造了一个理想的过冬地。与此同时,这些鸟类也为三门峡市政府带来了一笔意外的生态环境收益。

近年来,得益于当地政府的大力宣传,三门峡市的公众形象已经成功地从“黄河明珠”(对三门峡大坝的比喻)变成了“天鹅城”,而这个新的称号也反映出了当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关系。三门峡市成为美丽鸟类的冬季家园不仅让当地居民感到自豪,也吸引来了大批游客。

毫无疑问,这些珍贵的鸟类值得我们的保护,而它们发现了三门峡这个过冬地也纯属偶然。但是,为了在天鹅与当地民众之间建立起可持续的关系,我们必须也认识到当地农民做出的牺牲,而这也是未来制定更合理的环境政策的先决条件。

 

阅读更多中外对话环境历史系列专题文章:

追溯中国环境问题的前因后果

现代中国的农业矛盾

皮草装点的世界:清王朝治之下的野生生物、原始地带以及自然边缘

探寻晚清洋务运动的环境足迹

煤炭与中国现代性的百年纠葛

雄安新区:千年之隔,两段历史

​独山子石油往事

灾难纪实:1931年武汉大水

猪的演变:由农耕文化的一部分到现代产肉机器

生物多样性保护:从中国西部历史中寻找答案

翻译:Estel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