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

绿色“一带一路”需要多元融资

中国“一带一路”发展倡议的可持续性如何,将取决于各国和借贷机构如何参与,克里斯多夫·戴维写道。
  • en
  • 中文
<p>图片来源:Chathuri Dissanayake</p>

图片来源:Chathuri Dissanayake

四年前,中国提出了陆路和海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区域互联互通的“一带一路”倡议,但如何落实这一宏伟倡议,及其是否能够兑现自己的可持续发展承诺,迄今都还是未知数。

这是我们从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10月16日在伦敦举办的“一带一路” 会议上获得的一个信息。另一个信息则是,这一倡议虽由中国主导,但其长远的成功还要取决于让更多伙伴接受这一愿景并为项目投资。

在实践中,这意味着中国需要不断转变与“一带一路”65个沿线国家的合作方式,由双边合作转向多家银行和投资者共同出资的多边合作。

这种融资方式的多元化有助于提升寻求投资国家的项目环境标准,确保兼顾收益性和可持续性。但是,如果标准遭到无视,也存在中国通过利用破坏环境的煤炭和水电投资项目,来转移其国内产能过剩的风险。

如何理解中国的海外投资行为?

这种风险是否会发生,部分要看“一带一路”倡议是否能解决其合法性问题。仍然有人担心,这一倡议只是中国为了在亚洲、欧洲和非洲地区加强贸易、开拓市场,扩大政治影响力的工具。

另一个担心是,随着中国经济的放缓,“一带一路”倡议将主要为国内发展艰难的企业提供新的海外机遇。

这些担忧与环境关系尤为密切。

中国政府一直强调通过新的公路、铁路和港口建设改善战略性通道沿线的互联互通,如耗资600亿美元的中巴经济走廊。但“一带一路”在能源项目上的投资力度也很大,包括中企在建燃煤电厂在内的很多项目都有可能让沿线国家陷入碳密集型发展模式。

发展项目的政治动因使得投资不仅仅要看商业效果。一位与会者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会努力吸引足够的贸易来保持活力,另一位与会者则认为,80%的投资都会“打水漂”,这本就是中国期待中的事。

中国在那些难以吸引其他渠道资金的欠发达国家投资必然会面临风险,而如果注入大量有形资源来建设利用不足的项目,也会让环境遭受挑战。

投资背后

在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的会议上,中国驻英国公使兼使馆副馆长祝勤对上述担忧提出强烈质疑。

他说,“一带一路”倡议体现了中国在参与国互利基础上促进包容的和可持续经济发展的方式,是通过多边发展方式来改善治理、促进和平,绝不是为了支配其他国家及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霸权。

但是,有证据表明中国参与的一些海外项目违反了巴西等国的环境标准,并且在斯里兰卡造了一些“形象工程”。

至少,平衡中国大型政策性银行在“一带一路”倡议的项目融资中的比例,对于避免类似问题出现是很必要的。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已经向“一带一路”投入1600亿美元,中国进出口银行也投入1000亿美元。未来五年中国的海外投资可能会高达7500亿美元

中国主导投资的一个风险就是要依赖中方兑现推动可持续项目的承诺,并督促企业公开环境、社会和治理方面的信息。上个月新颁布的《中国对外投资环境风险管理倡议》是朝着正确方向迈出的一步,但海外投资管理方面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法律法规仍在起草之中,距离实行还有一段时间。

扩大引资、提高标准

中国无法通过其政策性银行包揽“一带一路”的融资。据亚洲开发银行(亚行)估计,如果计入气候相关成本,到2030年单是亚洲每年就需要1.7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投资。

私营投资者非常渴望加入“一带一路”,毕竟沿线国涵盖了三分之二的世界人口。据一位与会者估计,这一倡议将在未来20到30年里成为世界贸易的主要推动力。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新开发银行等借贷机构制订中的社会和环境标准都面临着强大的社会监督,因此他们都声称将更紧密地向最佳实践靠拢。

尽管这些借贷机构的规模都相对较小,但随着它们越来越多地参与世行、亚行、以及欧美政策性银行等老牌融资机构的融资项目,或共同为项目出资,这些金融机构将有望在可持续标准上达成共识。

所以,一方面,对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海外投资的监督不能放松,另一方面,其他国家和金融机构也应发挥重要作用,帮助中国兑现其可持续经济发展承诺。

翻译:奇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