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

中国煤制气过热可能引发破产潮

美国杜克大学教授、国际能源与环境政策专家杨启仁博士认为,中国的煤制气发展过热,煤制气高污染高消耗,没有市场优势,很可能引发大规模破产潮。
  • en
  • 中文

张春:您对中国的煤制气发展态势和前景怎么看?

杨启仁:中国煤制气路线完全是在重蹈美国的覆辙,但是规模比美国更大,几年之内就冒出来50个项目,存在很大风险,基本上是朝着一条会让自己集体破产的路在走,我在最近的一个煤制气会议上说,这是“千亿大投资,千亿大破产”。

美国只有一个煤制气项目,即大平原项目(Great Plain Synfuels),中国一直把它当成成功案例,其实它完全是一个失败的项目。修建原因,是美国预测全球石油将长期上涨 ,而美国天然气开采已经过了储藏峰值,天然气价格也在上升。

结果,大平原1980年开始建厂,1984年投产,1985年就宣布破产,由联邦政府接管后再以极低的价格转让给北新电力。美国能源局因担保责任蒙受10亿美元的损失。接手的北新电力公司在经营的20多年中,有少许获利也是因为原始投资者的破产和政府的代偿负债,使其不用承担建厂费用。

北新电力运营中又有持续的环保投入,其废气排放在运转十多年后才达标,臭味则连续20多年遭投诉。除此之外,它还是高耗水,低能效的项目。

这些都是惨痛的教训。中国连这些经验都没有搞清楚,就集中上马这么多项目。中国国有电力公司“大唐”在内蒙古克旗的项目,一期项目才运行一个月就出故障,问题还没有搞清楚,二期项目就快要建完了。根本来不及吸取之前的错误经验。非常着急也非常危险。

而且煤品种多样,煤化工每一套生产系统用煤不同技术就不同,不可照搬。这些一开工就要用几十年的项目,应该留时间做足功课。

张春:中国的煤化工规模很大,历史较久。中国在这方面是否有超过美国的技术优势?

杨启仁:只能说中国在应用上很广。中国使用的煤化工产品品种是最多的,经验也很多,但是不能说是先进的。例如,中国现在二三线城市还在使用的人工煤气,只有中国在用,其他国家已经不用了。中国现在的煤制气项目,是在人工煤气的基础上再合成甲烷,这个技术则是这几年才有的。

此外,技术好不好也不是看优势,主要是看是否成熟。现在中国普遍认为煤制气技术已经成熟了。美国的煤化工做了三十年也并不理想,中国才投产运行,而且大唐克旗项目的技术和美国大平原的技术路线是一致的,我看不出有什么优势,运行经验也不足,谈不上技术成熟。

美国的核电和风电都曾经经历过这样的大跃进。和煤制气一样,起因都是大家认为单个技术成熟了,组合在一起就行,所以大规模上马,但是整合系统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上世纪60年代,美国开始大规模发展核电,认为发电技术、核反应堆技术是成熟的,所以核电是成熟的。业界也认为核电是大趋势,并且分析说核电是规模生产成本更低,所以本来成本就高的核电厂,建了一个又一个,一个比一个大。到1975年开始大崩盘,之前的核电厂订单开始一个个取消,已建核电厂一个个破产。建了上百个核电机组的经验,美国终于承认是核电的技术不够成熟,不是厂子不够大。

张春:除了技术,中国的煤制气发展还面临什么样的危险?

杨启仁:第一个是中国可能促进天然气开采的政策。 中国的天然气开采有很大潜力。

第二个是新能源。太阳能光伏,因为短期太过乐观出现了大规模破产。但是长期来看,其革命性的成本转折点,应该会出现在规模电厂方向,而不是当前的零售。当大规模的光伏电厂建立起来,成本和普通电价一致的时候,大家就会倾向于盖光伏电厂了。

过去太阳光伏的发展,基本是10年降一半,所以基本再过20年,光伏发电就会大规模普及。我们这一辈人都可以看得到。到时候煤电可能大规模被淘汰,更不要说煤制气了。

第三个是国际形势。中国发展煤制气,以为再怎么样还是比液化天然气(LNG)要便宜。可是LNG已经开始降价了。因为大家都在做,市场已经饱和了。

LNG的气源,大部分是常规气。常规气的开采成本,主要是钻井成本,一旦打通以后就会自动出气,边际生产成本很低。所以即便市场饱和,只要价格高于临界就会卖。

LNG发展很快,但是将来如果出现杀价,也会很惨。连LNG都降价竞争的话,煤制气就更不用说了。

张春:有专家认为,从能源安全的角度,中国应该保有一部分煤制气产能。您的看法呢?

杨启仁:能源安全要靠限制外来能源,是行不通的。

美国唯一成功的能源安全政策,是石油进口配额制度(Oil Import Quota Program),规定美国进口石油总量不能超过国产石油的12.2%。在1959年由艾森豪威尔总统颁发实施。但是结局并不理想。

那时中东石油很多,市场很低迷,国际油价低。配额制以后,美国实行油价双轨制,进口石油价格较低,国内价格高。国内油价高导致民众受损,并且也加速了国内资源的开采。而其实国内资源消耗完以后,未来会更危险。

双轨制最后还带来个大麻烦。因为民意反对双轨制,1973年4月,美国取消配额制度,1973年10月,中东石油禁运——便宜时候不买,现在想买不给你了。

能源安全,不是自给自足就安全。我认为中国能源安全的出路,是走向贸易自由化,走向多样化,有效分散进口来源是对的。限制进口这条路,美国试过了,走不通;发展煤化工,美国也试过,也走不通了。

美国最近几年开始走向能源自给自足就是因为自由化,这也是大平原项目破产的原因。

美国在1978年解除了天然气价格管制,造成气价走低,并在1987 年全面实现了天然气价格的市场化。这推动了勘探和开采技术的发展,使得美国气源充足。煤制气完全没有市场和优势。现在,美国的天然气市场是全世界技术发明最快,反应最灵敏的市场,不足之处是波动较大。

中国的天然气探测还不明,开采量也远没有过峰值,一路在上升。潜力还很大。

但是,政府发展煤制气还有就业岗位等考量,难以立即禁止。我只能寄希望于煤制气的投资者,明显不赚钱,自己的钱干嘛拿来打水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