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

中国疯狂“造城”之忧

建筑业的快速发展也许有助于GDP的增长。但江忆指出说,过快的城市扩建是在浪费资源。中国需适度控制城建发展。
  • en
  • 中文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的城市建设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热潮,一项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的城镇建筑面积在5年内翻了一番,由2000年的77亿平米增长到2004年的近150亿平米。增长速度超过了世界银行在90年代中期预言的中国建筑总量10年翻一番的速度。房屋的增长速度远高于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人均建筑面积也以极快的速度增长。

照此发展下去,中国的城市建设将会出现怎样的局面?在中国的“十一五”规划和到2020年的发展规划中,我们可找到如下几个版本的描述:

– 每年城镇新建建筑20亿平米,今后这个速度将维持下去,到2020年,还将建造300亿平米城镇建筑,那时中国城镇将拥有建筑面积450亿平米, 人均将达到54m2/人;

– 每年新建建筑20亿平米,其中城镇新增面积10亿平米,按照这个速度发展,2020年,还将建造城镇建筑150亿平米,那时城镇建筑面积总量将为300亿平米,人均将达到36 m2/人;

– 每年新建7~10亿平米,到2020年,城镇建筑面积增加100亿平米,达到250亿平米,人均将达到30 m2/人。

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让市民的居住、办公和公共活动场所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同时还带动了钢铁、有色、建材等产业的快速增长。然而,发展过快可能导致的种种问题却不得不令人担忧。

城市的发展和扩张导致大量耕地被占用。从1998年到2005年,中国城镇占地面积增加了一半。目前东部部分沿海城市已经出现土地供给量紧缺,无地可建的现象。城市建设必定伴随着新建建筑和配套的道路、绿地等,如果综合的容积率按0.7计算,则100亿平米的新建建筑将占用土地0.214亿亩,若新建200亿平米建筑如果全部占用耕地,就将使中国耕地减少2.4%。

中国2005年钢铁制造用能2.5亿吨标,其中约70%用于建筑;水泥制造耗能近1亿吨标煤,50%以上用于建筑;其他有色金属和建材类产品耗能近1亿吨标煤。用于城市建设的建材耗能就约为3亿吨标煤,占中国商品能源消费总量的约15%。从一定意义上讲,近三年能源消费增长的速度超过GDP增长速度,就是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增速过快所致。

城市建设不可能长期高速发展下去,若发展到临界,一下全停,就造成大量生产厂的关闭,浪费大量生产设施并产生大量社会问题;而放缓建设速度,可以减少对这些生产能力的需求,大大缓解未来可能出现的“关停并转”的问题,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这样作对目前GDP的增长和就业会带来一定问题,但关键是怎样通过增加服务业和来缓解这些问题,而不能“杀鸡取卵”,为了短期的发展需要,造成长远的潜在危机。

建筑物使用过程消耗的能源占其全生命过程中能源消耗的80%以上。现在中国城镇建筑运行能耗由北方地区冬季建筑采暖能耗、住宅和一般公共建筑除采暖外的能耗、大型公共建筑能耗构成,占社会总能耗的20%~22%。建筑能耗由单位建筑面积能耗和建筑总量影响,随建筑总量的增加而增加。如果中国将来城镇建筑总量增加一倍,建筑能耗总量很可能要增加不止一倍。在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建筑运行能耗水平已经从其处于制造大国时期的20%~25%发展到目前“金融与技术”大国时的近40%。

由于中国城镇建筑存量5年中翻了一番,新建建筑比例很大,既有建筑中需要维修的比例不高,建筑维修费的付出在整个建设投资中的比例也并不突出。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既有建筑的大量维护维修负担就会逐渐浮现。据统计,英国1980 年的维修费占当年土建费用总支出的2/ 3,多数发达国家的维修费用一般占50%左右。中国二十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对建筑质量控制不高,建筑寿命相对较低,城镇建设超常规飞速发展必然导致大量的新建建筑同时进入维修期。这将形成巨大的经济负担,甚至影响社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

美国社会的发展完全建立在大规模占用全球资源的基础上,高人均建筑面积是其资源与能源过度消费的突出表现。西欧的重建和发展是在二战后的50年代,由于当时美国已占有了世界上的大量资源和能源,欧洲社会的人均建筑面积仅发展到美国的60% 就基本进入平衡稳定的阶段。亚洲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兴起是在二十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此时全球资源紧缺问题已出现端倪,因此这些国家和地区走出了一条资源相对节约的新路。但是,相对狭小的建筑空间并没有影响它们的经济发展,也没有限制它们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与亚洲几个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国目前城镇人均建筑面积都已经不低。即使每年增加1500万由于农村移民造成的城市人口的增量,每年只要再竣工5~6亿平米新建筑,就可以维持城镇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亚洲发达国家水平。如果每年竣工10亿平米新建筑,则到2025年,中国城镇人均建筑面积就可以达到西欧水平,如果每年竣工20亿平米,则到2030年,中国城镇人均面积就将超过美国目前的水平。然而,中国的土地,资源,能源与环境条件能够容许我们在人均建筑面积这一点上达到西欧或者美国水平吗?高人均建筑面积一定要付出高额的能源代价、高额的环境代价和高额的维护成本,而并不一定意味着高工作效率高健康居住水平。因此,这种高付出而低回报的方式决不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应该走的道路。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我们唯一可能走的现代化之路。而控制建设规模,应该是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主要标志。

目前中央把万元GDP能耗降低20%作为十一五的主要战略任务,如果城镇建设从目前的超过10亿m2/年逐渐降低到6~8亿m2/年,建材的市场需求就会减少2/3,建材(包括钢材)生产用能就会由目前的总能耗的20%降低到10%,这就可以对能耗降低20%的战略任务做出一半的贡献。

当城市建筑规模已经满足社会发展、经济活动和人民生活的基本需求后,继续盲目以增加城市建设规模作为GDP增长的主要渠道,而不及时实现生产结构的转型,将是浪费资源、浪费能源,完全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危险之路。应立即停止超大面积豪宅的建设,把新建住宅的户均面积控制在90m2以内。控制我国每年新开工的民用建筑规模,从目前的超过10亿m2,在五年内逐渐减少到6亿m2/年。

科学合理地控制城市建设规模,是实现中国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

江亿,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作为一名建筑环境工程专家,他在节能建筑、生态建筑等研究领域成果卓著。

发表在中外对话关于城市化的其它作品: 中国城市化切忌“贪大求洋”

首页图片Natalie Beh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