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

“大气十条”虽出台,GDP增长仍是王道

中国政府终于发布了“大气十条”。 但中国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对中外对话表示:发展依然被作为第一要务。
中文

中外对话:您如何评价“大气十条”作为一个全国性专项政策的力度?

李俊峰:
不能说没有力度,但是还需要增加力度。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对严重性的认识不够。根据国家环保部公布的资料,我国的主要城市空气达标的不到10%,京津冀、长三角尤为严重,已经影响到人民的健康、投资者的热情。 二是,突出主要矛盾不够。说是大气十条,但是洋洋洒洒,有很多具体措施,但是减少或是控制煤炭消费、提高油品质量是主要矛盾,这两个方面的力度还不够。

三是,对自身的能力的自信度不够。中国在过去很多联防联控的成功经验,也有1年增加500亿天然气、2000万千瓦水电、1800万千瓦风电的能力,控制阴霾主要靠优化能源结构,这个又有自信,有信心。

中外对话:也就是说,“大气十条”在具体的政策措施上,有内在矛盾?

李俊峰:
一方面限制煤炭消耗,另一方面鼓励煤制天然气,事实上是进一步强化了煤炭的地位。虽然文件明确发展煤制天然气要贯彻“最严格的环保措施”,这句话本身就说明煤制天然气是有环境问题的煤制天然气要比天然气本身二氧化碳排放高出一倍多。一个能源技术路线确定下来,其影响不是三年五年,而是几十年。以煤制天然气为主的天然气道路,缺乏认真的战略环评。如果将来北京三分之一的天然气来自煤制天然气,那就是新的依赖、新的固化。

中外对话: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是大气问题最重要的根源之一。这一点现在没有疑义。

李俊峰:
但是现在出台的政策还是反映出以往的固化思维。

20年前,中国年消耗煤炭10亿吨,觉得用煤用得太多了,现在年消耗40亿吨,反而觉得还是不够用,如果总是下不了决心,10年以后恐怕更困难,总量更大,问题更多。

这么多年来,中国形成一个固化思维:不用煤炭用什么?全世界除了中国,不超过十个国家的煤炭用量占总量的50%以上,除了中国之外,全球的煤炭占比不到20%,而我们是70%。中国一个国家用了全世界一半的煤,这并没有必然的合理性。如果拿中国和美国做比较,国土面积相差不大,能源消费也不相上下,汽车的数量比美国少1亿多辆,但是美国的空气质量要比中国好得多。差别只有两个,一是美国的油品质量标准比中国好,二是美国的用煤比中国少。中国柴油的含硫量的国家标准比美国高出100倍。中美两国能源消费总量差不多,但是美国一年用6亿吨煤、中国用40亿吨煤,10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美国每平方公里消费的煤炭是60吨,中国每平方公里要消费400吨,中国是美国的7倍,差别就在这里。

中国必须重新思考煤炭问题,必须拿出强有力的手段。不同的发展目标对应不同的环境代价。过去十年,中国平均每年煤炭消耗增加2亿吨,照此下去,再过10年就要用煤60亿吨,空气质量很难得到改善,甚至极有可能继续恶化。如果宁可发展慢一点,不再增加煤炭消费,维持在40亿吨,虽然治理阴霾很困难,但是至少不会继续恶化,或者再进一步每年削减一亿吨煤,20年后减到20亿吨,我们的大气质量肯定会有极大的改观。没有这种雄心壮志,无法改变环境现状。

中外对话:“大气十条”出台后,重点地区也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呼应政策,您如何评估这些连锁动作的预期效果?

李俊峰:
每个地区都采取强力措施,结果是措施之间相互掣肘、甚至冲突。北京继续用天然气替代火电,要关掉3个大的燃煤电厂,而这些燃煤电厂都是为奥运会修建的,都用了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工艺条件,那为什么不用这些天然气去替代河北的小锅炉、小工业的燃煤,增加河北的城乡工期?这样做可以起到更大的减排效果,一举多得。如果河北的情况得不到根本改善,北京每年消耗的1700万吨煤全部用天然气替代掉,也不解决不了北京的阴霾问题。

中国一直在倡导联防联控,可是一直在各自为战。

中外对话:从“大气十条”酝酿阶段的博弈来看,中国一些地区省份表示出了GDP
向控煤目标让步的意愿,但对中央部委最初提出的目标也表示难以承受。是否这样的目标确实突破了地方的承受限度?

李俊峰:
中国转变增长方式,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虽然总书记、总理都在谈:要大力推进发展方式的转变,但事实上还是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全国的GDP增速目标定在7.5%,没有一个地方会低于7.5%,那么按照常规,全国数字肯定要超过8%,GDP论英雄的状况还是没有改变。

如果希望把阴霾将下来,京津冀、长三角要拿出把GDP增速降到5%以下的决心。

中国目前的合理对策,一是千方百计增加天然气供应,包括国内开采、国外采购;二是扩大可再生能源生产,现在中国的风电每年弃风造成的发电损失高达15%以上,一方面大家为减少阴霾而努力,一方面清洁的风电白白浪费。

其实,控制煤炭对于中国来说是个政治机遇,真正代表人民利益,也是一个经济机遇,迫使我们改变增长方式,减少对资源的过度依赖。30多年来粗放型的发展,形成的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的问题,是长期积压的矛盾,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必须提出个明确的目标来。在削减煤炭的问题上、在提高油品质量问题上,态度不能暧昧,要有决心和魄力,不能留死角。要自信中国有能力、有条件、有基础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