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

中企在非洲的博弈(二)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崛起的大国,中国要拿出更细致化的国际发展战略,而不仅仅是资金上的投入。汪晓娟总结道。
中文

中资企业要平衡好商业利益相关方和发展利益相关方

中资公司在海外项目频频受到国际和东道国当地民间机构的指责,包括不注重环境影响,重大投资项目信息不透明,劳工权利没有得到有效保护等等。

面对这些指责,很多中国企业家觉得可笑:在这些贫困率超过80%,平均寿命不足50岁的欠发展国家,还谈什么环境保护和商业透明。对他们来说,经济增长是王道,也只有经济先增长,才能确保上述其它问题的解决,而他们在非洲的投资正促进了东道国的GDP增长。

这种对发展的认知来源于中国自己的发展实践,还停留在早期的发展经济学阶段。然而,在国际发展实践中人们越来越发现发展是个多维的进程,包括社会结构的转型、经济增长的累积、不平等的减少等等。

人们不断地反思什么是真正的发展,发展的主体是谁,谁又从发展中获益这三个发展的最基本问题。传统的发展思想中最忽视的其实是社会和人,尤其是弱者、边缘人群和广大穷人的意愿。现在,绝大多数发展实践者都秉承着这种多维的发展观,认为单纯的经济增长并不能自然地转化为发展,要想发展的更快更好不仅要注意经济增长,还要注意解决教育、社会公正、就业和分配制度等问题。

非洲有太多的案例证明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并没有使普通民众获益,这点从非洲最重要的一些石油输出国的经济发展指标和社会发展指标的差异就可以看出:GDP通过出口石油获得了大量的增长,而社会发展指标却并没有相应地提高,有些反而在下降。例如,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为2012年经济增长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安哥拉,其国内仍有70%的人口平均每天生活不足2美金,婴儿死亡率高达16%, 50%人口没有安全水源。

中国政府在对非政策中反复提出合作互利共赢,如何共赢,共赢的主体是谁,非洲广大人民能否在中非经济合作中获益其实决定了中国能否争取到在非长期投资的良好环境,并获得可持续回报的决定因素。

中资公司的口碑、形象、收益不仅有赖于对当地GDP的贡献,更存在于能否促进当地就业、增进社会福利、提高整个商业环境标准等等。因此,中资公司要妥善处理好商业利益相关方和发展利益相关方的关系。

在一些富有争议的大型项目中要充分尊重和考虑到当地民众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比如大型水坝建设项目所涉及到的移民、环境和跨境河流治理问题以及一些基建项目的土地权、劳工使用问题。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水坝行业的领头军,单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一家公司就承接了全球超过60%的水坝建设业务。苏丹Merowe大坝,加纳Bui水坝以及最近被媒体以及非洲和国际NGO频频提及的埃塞俄比亚Gibe III水坝,这些项目都是中国水电企业承建的,并且大部有中国政策性银行的贷款。银行在放贷过程中应督促企业做好前期的尽职调查,等企业通过环境和社会影响评价才能放贷。企业需要在做牵涉到当地社区相关利益的决定时,邀请发展利益相关方的参与,确保决策的透明和公正。

公众参与发展项目讨论甚至是影响决策对于走出去的中资企业来说是崭新的挑战,他们在国内没有积累相关经验。利益相关方参与讨论需要沟通技巧、时间成本和相关的专业知识,比如移民安置工作就结合了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的相关知识,是一个系统工程。发展利益相关方的参与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中资公司追求的时间和成本效率,但却可以最大程度上保障经济发展项目的综合效益。

中国公司要摒弃“发展有时候就是要牺牲一小部分人的利益”的发展观,在非洲单纯移植国内的操作模式并不能确保投资收益。

加强沟通和公关能力是中资企业的必修功课

中资公司难以接近是共识,不仅西方和东道国的媒体、研究者有这样的抱怨,连中国自己的研究人员和媒体也难得约见到中资公司,有时候必需通过私人关系才能采访到中资公司相关人士。面对质疑之声,中资公司表示很委屈:“我们带来了丰厚的发展资金和更匹配非洲的发展技术,我们提供了这么多的就业岗位,我们不问政治专心工作,为什么得不到赞扬反而是批评呢?!”

殊不知被媒体和NGO关注的并非仅仅是否提供就业岗位,他们追问的是中资公司是否提供了安全的生产条件、达到了法定的最低工资标准、提供了相关的医疗和社会保险、是否有技能培训,是在东道国合规性问题。中资企业面对质疑之声往往要么不回应,要么回应的时候提供的信息并不对称从而不能释疑。

事实上,面对质疑不作出回应这一做法十分愚蠢,将大门关闭并不能更好地保护中资公司本身,相反,该公司失去了一次解释和为自己辩护的机会,这只会加重外界的误解。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和大陆中,自说自话凸显了中资公司在处理公共关系和应对危机方面的不成熟。中国企业必需学习如何更好的沟通并进行相应的配套机制建设:设立独立的合规部、企业社会责任部和公关部。向公众公布这些部门的联系信息,及时处理各类情况。

成长总是有代价的,中国企业想要更有自信地参与全球化的过程,要做好必修功课,遵守游戏规则。国内我们讲要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其实首先要转变的是粗放和僵硬的发展思维。

负责任的大国

 
国际对中国在非洲投资有很多异议,原因多种多样,其中不排除媒体的误导、东道国政府的监管失职。

然而,中国投资者作为投资方也负有相应的责任,想当然地认为自己只出钱做事其他一概不管是一种逃避的态度,不符合企业发展的长期利益,也不利于中非双边关系的发展。

企业在非洲的所作所为被贴上的都是中国国家标签,中国移民在非洲的一举一动也会被概念化为全体中国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政府应当加强对中国海外企业的监督和管理,各个部门各司其职,加强合作,中国的非洲参与应当能够为中国外交创造更多的活动空间而不是像国际社会说的那样“中国投资挟持中国外交”。

中国在非企业要学会遵守游戏规则、尊重和兼顾其他利益相关方、更好地了解和融入当地社会、发展企业长期战略。只有参与规则才能有主导的可能性。在参与的过程中反思自己存在的问题,这样的发展路径是建立在理性思考和参与的基础上的,是中国软实力提升的标志,也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具体实现。中国在非洲的存在和参与可以更立体,更具有建设性,更能代表大国发展方向。

汪晓娟 德国海因里希∙伯尔基金会中国办公室项目经理

第一部分非洲大陆上对中国投资的敌对态度

本文图片作者:Mike DuB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