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

生活在垃圾之上

在中国首都北京,回收业者和拾荒者成为了垃圾减量化的功臣,但他们通常收入低微、缺乏社会和公共部门的认可。陈立雯调查了他们的生存情况。
  • en
  • 中文

资源的再利用在中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建国初期物资贫乏的年代,资源再利用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资源再利用的前提是可再利用物品的回收,也是我们民间俗称的废品回收,而做废品回收的人常常被称为捡破烂的。

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废品回收的环节也在逐渐市场化。到了上个世纪的90年代,随着废品回收行业的市场化。到北京谋生的农民工中,很多开始进入到废品回收行业。因为其门槛较低,这个被很多北京市的城里人看不上的职业成了很多外来务工人员的首选。保守估计,北京市有10万左右的拾荒者,他们每天将可回收再利用的物品一点一点从家庭个人和单位手里买来,然后进行简单分类和收集;然后运到四环、五环外的废品回收集中地。在这些地方,你几乎可以找到所有我们生活中废弃后可以再利用的物品。

对于北京市的废品回收再利用,拾荒者所扮演的角色无人可替。但社会对他们工作的肯定,与他们为北京市的废品回收做出的巨大贡献,却远远不成正比。他们往往被看作是社会不安定因素,他们的生活、工作条件,子女上学的问题,常常拷问着整个社会对于拾荒者这个群体的认识和认可程度。


陈立雯,达尔问自然求知社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