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中华传统的生态智慧

中国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潘岳撰文认为,中华传统文明虽然是农业文明时期的产物,但具有普世价值,更能够进行现代的创造性转化,帮助世界解决环境危机,跨入生态文明。
  • en
  • 中文

中华传统不仅在价值理念上以天人合一为诉求,而且具有一系列的制度设计与之相匹配,更是深入到了广大群众几千年的生活实践,对于解决当前的经济危机与生态危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100多年来,中国始终在向西方学习,走西方传统工业文明道路。改革开放30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果,但西方100多年的环境污染也在中国30年间集中地体现出来。

中国不能延续老牌工业帝国的旧模式,必须静下心来,重新审视西方工业文明和我们自己的文化传统。

西方工业文明有其自身的特征和规律,比如以获取利润为动力,以人类中心主义为价值,以现代资本主义体系为制度,以建立在工商业和金融业上的城市为载体,等等。它带来了巨大财富,也用尽了一切手段把发达国家的阶级、经济、社会矛盾转移出去。

几百年后,人们发现什么危机都能转移,惟有环境危机转移不了。因为气候危机一来,飓风不光袭击东南亚,也袭击新奥尔良;海水上涨不光会淹掉南太平洋小岛,也会淹掉纽约。

面对西方工业文明所产生的内在困境,各国一部分政治精英与学者已开始全面研究世界文明和古老宗教中的生态智慧,试图从中寻找摆脱困境的路径。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西方有识之士又将目光转向东方和中国。

中华民族是有特殊性的,其最大特殊性在于它是全世界惟一以国家形态传承,而又同根、同文、同种延续几千年的民族。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独自延续生存到今天?因为其文化理念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智慧,其伦理与制度充满着这种深刻的生态智慧,其生活方式实践着这种深刻的生态智慧,其历史传统延续着这种深刻的生态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释道三家。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中华民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即中庸、和谐、包容。这套文化体系不光有伦理准则,更有一系列政治制度与生活实践,比如大一统的文官制度、科举制度、乡绅制度、教育制度等,它一贯倡导有序、平衡、包容、协调,这正是中华民族延续至今不灭的根本原因。当然它们有缺陷,不然当初不会导致革命。

一些人认为,中华传统文化是农业文明的产物。它的物质基础已被全面推翻,其价值观并不适用于今天的工业化社会。这是错误的想法。各大宗教都是在农业文明时产生的,但在今天依然是各自文明的精神支柱,并从中孕育出了下一步发展的种子。中华传统不应该被抛弃,它还没有过时。

中华传统的核心就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种价值观在现实制度和生活中就具体落实为一个“度”字。“度”就是分寸,就是节制,就是礼数,就是平衡,就是和谐。“度”是一种从容回旋的空间,是一种进退有余的艺术,是一种节制合适的平衡,是一种立身达人的智慧。概言之,“度”不仅是中国人的政治智慧,也是中国人的生活智慧,更是中国生态智慧的凝练表达。

这种智慧不光存在于圣贤典籍中,还通过家族和礼仪牢牢地在基层社会中扎下了根,这也是中华传统伟大的一点。在传统社会中,大到国家制度、施政方针,小到士农工商、琴棋书画,古代圣贤典籍中四书五经的大道和世俗官民生活中的小道融会贯通,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根深叶茂的参天大树。如治家之道,茶道、商道、剑道、酒道、江湖道等。

所谓道,就是精神,就是原则,就是境界。上连天道自然,下通人伦日用。不追求物质享受的最大化,而是追求生命之美和人生意境,使得生态文明中的日常生活超越了现实的功利追求。这些生活实践看似涓涓细流,却共同汇成了生态文明所需要的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这种从容有度的生活方式通过节制人的无限欲望,追求充实饱满的精神世界,能够纠正西方工业文明所带来的消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重重迷误。

东西方文明在几千年前惊人相似地同时崛起,又在几千年后惊人相似地会师,会师在哪里?会师在生态文明的平台上。我坚信,中华传统文明虽然是农业文明时期的产物,但具有普世价值,更能够进行现代的创造性转化。中国在短短百多年时间内从农业文明一跃而入工业文明,再由工业文明向上一跃,提前跨入生态文明,是完全可能的。
 

潘岳,中国环境保护部副部长

原文刊于201011月《人民日报.海外版》

图片为乔玉川作品《老子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