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

在中国追求“绿色”效益

中国的环境产业在不断壮大,但它仍然面临着潜在的威胁。张智康替投资者进行了风险评估。
  • en
  • 中文

尽管当前面临经济衰退,中国的环境和可再生产业明年仍将强劲增长,这全都依靠中国政府最近推出的一揽子财政刺激政策。但是,那些寻找商业机会来淘金的私人投资者还要保持审慎,因为中国的绿色产业仍然面临着各种挑战,投资者必须小心应对,才能获得成功。

直到目前,中国的绿色产业在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一直岿然不动,并且继续稳定地吸引着注入资金。这种弹性部分得益于中央政府最近推出的4万亿人民币(5,860亿美元)一揽子财政刺激政策,其中有3,500亿元(510亿美元)注明用于污水处理厂和可再生能源设施等环保项目。

这场政府支持下的投资盛举的效益很快显现出来,中国各地都掀起一股环保项目政府招标的高潮。这些进展自然让新投资者们充满乐观。私有咨询公司清洁技术产业投资集团报告说,上个月在上海召开的会议认为中国的清洁技术产业的发展不可能放缓。同样国家发改委最近的报告也指出,单是第四季度,中国在沼气等农村水源和能源设施方面的投资就超过220亿元(30亿美元)。

无论对中国的绿色产业还是改善环境的诉求来说,这无疑都是好消息。但是,那些想要在其中迅速获得收益的投资者们还是要审慎。中国的绿色产业有了巨大的进步,但仍然充满竞争,荆棘满地,只有最强大的公司才能生存。

一个关键的挑战就是成本。中国的劳动力价格固然比较低,但这里的商业习惯是打价格战,企业必须不断想方设法降低产品价格。但是,最近中国的生产成本已经达到新高,部分原因在于那些必须依靠进口的原材料价格上涨。2008年8月,与2007年同期相比,中国生产价格指数上涨达到创纪录的10.1%。价格上涨在国内光电板厂商中尤为突出,它们为了买到制造晶片用的硅,出价可以比外国竞争者高出一倍。这些额外的成本足以抵消低劳动成本所带来的竞争优势。

另一个挑战是人力资本的短缺。中国并不缺少受过良好教育的员工,但那些素质最好的人全都去了金融和信息技术等更能赚钱的产业。这些产业的吸引力在于它们能够迅速获得收益,而环保企业恰恰相反,它们的收益是细水长流式的。最后的结果就是许多中国绿色企业的人力资源素质较低。要改变这一现状,唯一的办法就是提供更有竞争力的薪酬。

由于管理机制的落后,环保产品和服务仍然支离破碎,这可能是最重大的挑战。尽管中国一再强化环保法律,比如加强环保机构的权力,但是职能的落实仍然力度不够。

举个例子。中国环保部对全国500家最大企业进行了一项调查,发现有40%的企业没有采取它们在环境影响报告中所承诺的必要环保措施。另外,环保部还发现报告上来的严重污染事故数量在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平均每两天就会有一起。

中国肯定会出现一些既能改善环境,又能创造巨大收益的绿色企业。但是,这样的企业必须同时具有杰出的技术能力和不可或缺的商业技巧。要慧眼辨别这样的企业,明智的投资者就必须做足功课。

作者简介:张智康,世界资源研究所市场与企业项目高级助理。本文只代表其个人观点,节选自他的著作《可持续投资:长期业绩的艺术》,该书由地球了望(Earthscan)出版社出版,卡里·罗辛斯基、尼克·罗宾斯编辑。

首页图片由小猫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