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

金融与可持续发展

市场正处于危机之中,但中国的金融机构仍然能够帮助我们实现更清洁的发展模式。马克•埃克斯坦探讨了其中的可能性。
中文

面对“毒债”的包袱、股市波动和正在逼近的全球衰退,中国企业不得不把眼光从全球变暖带来的威胁移开。然而,过去一年中国发生了意味深长的变化,这些变化表明,为了实现更加可持续的发展,中国有意愿也有办法对金融进行调节。

中国国内外在造纸、水力和火力发电、开矿和基础建设方面的投资,由于引起了一系列环境和社会影响而饱受批评,这在全球媒体上已经被广泛报道。但是,这些报道中的大部分,在某种程度上都对中国企业和金融机构进行了妖魔化。实际上,为了实现更加可持续的发展,中国政府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特别是在国内努力解决污染、水源利用和对自然栖息地的影响等问题。但是,这些努力却很少有人看到。

十一五计划”对可持续发展制定了一个宏伟的目标。现在中国正通过规划、污染控制和产业部门引导来宣传并落实这个计划。在这一背景下,金融部门成为实现改变的一个重要杠杆。

中国的金融部门表现出两个关键特征:第一,政府利用银行来实现特殊的政策目标,方法是增减鼓励低碳技术的信用成本和可获得性。第二,明确地使用商业银行和商业资本来限制那些违反中国污染控制国内法(即所谓的“绿色信贷”法规)的企业在金融方面的权利。这两种手段都被政府用于鼓励国内企业改善在环境方面的表现。

从更广泛的层次上说,和其它国际银行一样,中国商业银行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市场压力和信誉风险,这是由引人瞩目并且在环境上敏感的交易带来的。

2008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PBoC)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联合发表了一份报告,题为《走向可持续发展:改革与中国银行业的未来》。这是第一份针对中国可持续金融情况的分析。报告描绘了一幅壮丽的改革蓝图,提出要解决一连串大的系统性问题,包括资本充足率、改善信贷、风险管理和不良贷款。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可持续性日程开始找到了立足点。

报告指出,中国大部分银行在可持续金融的实践方面都处于蹒跚学步阶段,许多都有待采取切实的行动。然而,广大银行都出现了迅速变化的苗头,表现出巨大的兴趣。中国现有的商业银行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兴业银行,此外还有中国进出口银行等政策银行,政策银行的工作是发展能够体现持续性期待投资和贷款政策。这些政策也反映了目前国际金融所采用的最佳实践,比如赤道原则——实际上,兴业银行似乎就是中国第一家正式采纳这一原则的金融机构。

中国国家政策和市场模式的结合独特而有力,这似乎能够鼓励更加优秀而连贯的风险管理。

重要的是,随着全球金融部门从信用危机的余波中走出来,我们有机会审视信用风险的作用,做出调整,这样就能对风险和机遇的存在认识得更充分。在这一过程中,环境和社会问题可能得到更多的关注,从而使中国金融部门近来的努力预示了未来的光明。

报告还指出,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和中国环保部正在制定环境要求,具体说就是绿色信贷和安全法规,这是一个巨大的前兆,预示着将有更多可持续金融实践得到迅速推广和采用。挑战在于要保证实现以下几个方面:

*保证在广泛的金融机构实现这些标准迅速、连贯而经济的整合;

*保证为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提供适用的工具和引导以落实更多可持续投资实践;

*保证国家能力的发展以满足可持续金融的需要,特别是金融培训机构、咨询公司以及工程和法律企业的增加。 报告的结论指出,诸如赤道原则等国际最佳实践,必须得到国际社会的支持,特别是通过国际金融公司汇丰银行 花旗集团等银行的经验为中国金融部门提供了宝贵的“前车之鉴”。这些教训包括:

*一定要密切注意关键的风险和问题,如气候变化、水和森林等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社会和自然问题的互动;

*一定要在金融部门和个体的金融机构里培养能力和工具,这样才能通过低成本、高效益、短时间的方式实现更多的可持续发展投资实践;

*一定要证明投资决策的影响,培养可靠而有效的机制,在利益相关者的范围内透露信息。

面对保障可持续金融的重任,中国的国家机关和金融机构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决心。在我看来,它们的雄心和态度都是无与伦比的。它们将要面临的挑战就是如何落实必要的风险管理,如何培养对新兴的环境投资机会进行确认和资本化的能力,这一动作的规模和协调反映了中国金融架构的庞大和复杂。

与全球金融部门更广泛的动作相反,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中国树立了一个巨大而庄严的目标,要在其金融部门接入更多可持续、负责任的投资实践。

马克·埃克斯坦,世界自然基金会美国分会国际金融主管。

首页图片由ullrich.c摄